辽东召对:崇焕立誓复辽土,新帝亲授尚方剑
列位看官,上回咱们讲到天启七年八月底,魏忠贤在天牢自尽,崇祯皇帝下旨曝尸三日以儆效尤,同时命乔允升牵头成立“清查阉党委员会”,彻查阉党余孽;可这边刚料理完阉党,辽东又传急报——后金新汗皇太极率五万铁骑围攻锦州,祖大寿告急!就在这火烧眉毛的当口,袁崇焕带着“五年复辽”的誓言启程进京,一场关乎大明辽东命脉的召对,即将在文华殿上演!今儿咱们就开讲第四章,看看袁崇焕如何立下复辽宏愿,崇祯皇帝又为何敢把尚方宝剑亲手交给他,这君臣二人的“蜜月期”,又藏着多少日后的隐患!
话说明启七年九月初二,清晨的紫禁城还浸在淡淡的薄雾里,东华门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二十匹快马踏破晨雾,为首一人穿着一身银甲,腰挎长刀,面容刚毅,眼神锐利,正是从辽东星夜兼程赶来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身后跟着五百亲兵,个个身披重甲,腰悬弓箭,虽然风尘仆仆,却依旧身姿挺拔,透着股边关将士的悍勇之气。
守门的锦衣卫见是袁崇焕来了,赶紧上前见礼:“末将参见袁大人!陛下已有旨意,袁大人一到,即刻引至文华殿觐见!”
袁崇焕翻身下马,将马鞭递给亲兵,沉声道:“有劳校尉。”他整理了一下盔甲上的尘土,又摸了摸腰间的兵符——这兵符是他在辽东的命脉,也是他向崇祯皇帝证明自己的底气。
穿过东华门,沿着宫道往里走。袁崇焕一边走,一边悄悄打量着紫禁城。他上次进京还是天启二年,那时魏忠贤权倾朝野,东林党人被贬的贬、杀的杀,宫道上随处可见魏忠贤的亲信,一个个趾高气扬。如今再看,宫道上的太监宫女都低着头走路,少了往日的嚣张;墙上的爬山虎被霜打过后,露出斑驳的宫墙,倒透着股子肃杀之气——这新帝登基才一个月,紫禁城的气象就变了,看来传言不假,崇祯皇帝确实是个有手腕的主儿!
不多时,就到了文华殿外。王承恩早已等候在殿门口,见袁崇焕来了,赶紧上前:“袁大人一路辛苦,陛下已在殿内等候,请随咱家来吧。”
袁崇焕躬身道:“有劳公公。”
跟着王承恩走进文华殿,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殿内宽敞明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崇祯皇帝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龙袍,坐在书案后,手里拿着一份奏折,正是锦州送来的急报。
“臣袁崇焕,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袁崇焕大步流星走到殿中,“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洪亮,透着股边关将士的豪迈。
崇祯放下奏折,抬眼看向袁崇焕。眼前这人身长八尺,虎背熊腰,脸上带着几分风霜,眼神却格外坚定——这就是那个在宁远一炮轰死努尔哈赤的袁崇焕?果然有几分大将风范!
“袁爱卿免礼,平身。”崇祯语气温和,“一路从辽东赶来,辛苦了。”
袁崇焕站起身,垂手而立:“为陛下效力,为大明守边,臣不辛苦!”
崇祯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王承恩,给袁爱卿倒杯茶。”
“谢陛下!”袁崇焕谢了恩,小心翼翼地坐下,半边屁股搭在椅沿上,保持着臣子的恭敬。
王承恩端来一杯热茶,放在袁崇焕面前的小几上。袁崇焕端起来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一路的寒气,也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袁爱卿,锦州的急报,你应该知道了吧?”崇祯开门见山,目光落在袁崇焕身上。
袁崇焕放下茶杯,躬身道:“臣在路上已经收到消息。皇太极这小子,刚继位就敢率军犯境,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臣已传信给祖大寿,让他务必坚守锦州,等赵率教的援兵一到,再内外夹击,定能击退后金!”
“哦?”崇祯挑了挑眉,“祖大寿能守住锦州吗?他只有一万兵力,皇太极可是五万铁骑。”
“陛下放心!”袁崇焕语气坚定,“锦州城高池深,祖大寿又是员猛将,只要军饷充足,粮草不缺,坚守十日半月不成问题。臣已经让辽东巡抚毕自肃从宁远调运粮草,支援锦州;另外,臣在路上已传旨给山海关总兵赵率教,让他率军三万,日夜兼程驰援锦州,预计五日内就能到达。”
崇祯点了点头,心里稍稍安定了些。他拿起桌上的一份奏折,递给袁崇焕:“这是你上的三道求饷奏折,朕都看了。魏忠贤克扣你的军饷,诬陷你通敌,都是他的奸计,朕已经查清楚了,你不要放在心上。”
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