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三十二章 朕问你,究竟是抄家还是变法?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去,足以轻松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

    大局上的规划定了下来,江昭拾起纸张,注目于“权责细化”一项。

    内外百司,都得一定程度上的进行拆分。

    反正,要保证官吏手上人人有权,一人一事,一事一责,确保追责制度的落实。

    江昭望着“权责细化”,沉吟起来。

    吏部可划分为

    就在这时,一名小吏走近,通报道:“启禀阁老,刑部左侍郎王安石王大人,国子监薛向薛大人求见。”

    “哦?”

    江昭一怔,抬起头来。

    “先让薛向进来吧,且不可怠慢了王安石。”江昭吩咐道。

    几位内阁大学士的办公地都有专门小吏值守,求见者需得递上名帖,于外厅等候通报。

    两人一齐拜访,那肯定就涉及排队。

    要是不出意外,薛向求见应是与报纸有关,王安石求见则是有可能偏向于“志同道合”。

    小吏一礼,退了下去。

    不一会儿,薛向入内。

    “拜见阁老。”薛向持手一礼,面有兴奋。

    江昭抬抬手,示意免礼,旋即问道:“可是报纸做了出来?”

    单就报纸的制作难度而言,其实一点也不高。

    毕竟,朝廷本就办有预支相似的邸报,报纸对于工匠而言并非是什么超出时代的科技。

    既然不是超出时代的东西,那就能制作出来。

    “正是。”

    薛向连连点头,从袖中掏出几份卷好的报纸递了过去:“还望阁老指点一二。”

    江昭拾起,粗略一望。

    长约三尺,广约二尺,主要划分为上下左右四大板块,记载着四篇文章。

    从印刷的字迹上讲,已经与雕版印刷相差不大。

    当然,肯定没法与真正成熟的报纸相媲美。

    “左上角,拟定记载时政;右上角,拟定记载诗词文章;左下角,拟定记载边疆边防;右下角,拟定记载文人逸事、民间奇闻。”薛向适时解释道。

    江昭望着,不时点头予以认可。

    时政和边疆边防是朝廷庶政,不失严肃;诗词文章、文人逸事、民间奇闻则是偏向于引人注目,让人有八卦的欲望。

    沉吟着,江昭平和道:“边疆边防的版块,也可插入一些边疆惨状,或是关乎西夏、或是关乎辽国,要激起百姓的愤慨,将西夏和辽国渲染为世仇之敌。”

    民族主义,关乎士气,还是得养一养。

    “是。”薛向连忙点头。

    “价作几何?”江昭又问道。

    “这——”

    薛向迟疑道:“拟定三十文一份。”

    “识字的工匠二十余人,以及十余书吏,一月的俸禄就是百余贯。一年就是千余贯。一套钢制活字印刷母版,也是百余贯。要是制成二十套钢制活字印刷母版,那就得两千贯。若是母版可用两年,则单是俸禄与印刷母版就得一年两千贯。”

    “若假定一次可卖一千份,一月卖五次,一年便是近六万份。”

    薛向沉声道:“若以褚纸作报纸,纸价八文一张,怕是得卖三十余文才能不亏本。”

    “若以竹纸作报纸,纸五文一张,也得卖三十文左右。”

    三十文的成本价?

    江昭了然,点头道:“那就卖三十文吧。”

    三十文,尚可接受!

    毕竟,卖三十文绝对有的赚。

    一则,读书人买得起。

    三十文,差不多就是一些教书先生半天的薪俸。

    二则,一次性绝对不止卖一千份。

    单是汴京,就足足两百万人口常居,且不少都是识得文字的人。

    一旦经过官家宣传,引-->>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