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七百五十七章:道光态度的转变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的困难。

    并称海口一带“水深数尺”,只能待雨停后方可安排兵丁栖止。

    在附片中,琦善又详细描绘了英军的战舰、轮船的样式,隐喻难以克敌制胜。

    ……

    {具体请见《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2册,第289—292页。}

    {所以,这是原先脑海中朦胧浑沌的“泰西”,已经物化为具体实在的“火焰船”等诸般利器了是吧。}

    {他在奏折中虽然没有松口,但今人读此犹可体会到其隐隐的心迹。}

    {其实当时的英国还吃不透中国。}

    {正如他们依据本国国情以为封锁海口就能逼迫清朝就范一样,巴麦尊外相的公文,也错误的将收件人指定为中国宰相。}

    {这一点使清廷这边究竟让谁正式负责外交事宜,与各国递收文书成为问题,直到有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才有好转。}

    {这更符合现实情况,双方刚开始互不了解,局势不明,于是边打边和,当看清敌我差距后,采取的策略更加坚定。}

    ……

    大清·咸丰时期

    看到总理各国衙门这几个字,咸丰差点没把肺咳出来!

    这是进步吗?

    这是耻辱!

    咸丰恨得几乎要咬碎牙齿。

    “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

    他们只不过是蛮夷……蛮夷啊!

    咸丰缓缓闭上眼睛。

    泱泱天朝,竟被一群蛮夷逼迫到更改体制……

    ……

    由于清朝并无宰相,更兼清朝并无负责近代模式外交事务的机构和职官,巴麦尊照会由琦善进呈后,直接由道光批阅。

    七月二十二日8月19日道光收到这份将近四千字的照会,当日并未发下,而是破例地留中一天,次日才发下军机。

    期间他是否垂询过军机,今已无从查考,但期间又批阅过其他奏章并颁下不少于九道的谕旨,内容从旅顺设防到旌表民妇不一,见于《实录》。

    可见道光职守所在,公务繁众,心不能一。

    所以,尽管他自称对巴麦尊照会“详加披阅”,但从他的时间和工作来看,必不能潜心研究。

    但就在这短短的两天之中,他的旨意完全转变了,整整180度,即由主“剿”而倾心于主“抚”。

    而之所以决策如此重大,变化又如此轻易。

    与琦善目睹英军的“船坚炮利”,自忖不敌不同。

    道光主“抚”意向的萌生原因,竟是巴麦尊照会的翻译问题。

    ……

    天幕上贴出一份汉译稿与英文稿。

    “兹因官宪扰害本国住在中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

    ……

    对照英文,“求讨皇帝昭雪伸冤”一语,原为“demand from the Emperor satisfaction and redress”。

    若直译为现代汉语,当为“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

    此外,该文件还多处将“匡正”译为“伸冤”,“抗议”protest译为“告明”,“赔偿”译为“昭雪”,“要求”译为“催讨”,等等不一。

    如此重要的文件如此译法,实为难解之迷。

    ……

    大隋。

    “当然可以如实翻译。”

    杨坚看了一会那些鸟文,揉了揉眉间,无奈道:

    “但让皇帝看的东西又怎么能如实翻译呢。”

    “那岂非大不敬?”

    “而连带之罪谁敢说自己不怕?”

    “只有译成这样才能给皇帝看,他看了才开心,他开心了大臣也开-->>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