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九十八章 从庙堂到江湖,海瑞又进网了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大明杂报’喊出,三教九流,任何一行,只要钻研出名堂,都可以在嘉靖五十二年,参加年初的科举,保证人人都有官坐!

    大明上下,从开始的将信将疑,再到各种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小道消息不断放出,三教九流,百姓的心也彻底活络了起来。

    从嘉靖四十八年末,三教之争结束开始,到如今嘉靖五十年,一年半的时间,庙堂之上风云诡谲,斗的不可开交,江湖上亦是热闹非凡。

    元朝大儒吴澄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嘉靖五十年,六月初一,小暑。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整个南京城的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窑炉,炽热的阳光像炭火一样,烘烤着整个大地。

    此时热闹繁华车水马龙的南京城,充斥着闷热,伴随着的还有让人烦不胜烦的蝉鸣声。

    燥热与暴躁,萦绕在每个人的心间。

    贩夫走卒,各个满头大汗,城门下、墙角处、巷子口,到处都是有气无力的叫卖声。

    此时,南京城最大的酒楼,云锦楼内,却是依旧人声鼎沸。酒楼的门窗大开,试图让微风吹进来,但即便如此,楼内依然热浪滚滚,酒香和汗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

    说书场,位于云锦楼的二楼,宽敞的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张红木桌,桌上铺着一块红色的绸布,正中摆着一只铜锣。

    而在桌子后面,则立着一个身形干瘦,手持折扇,年近五旬的中年老者。

    说书人张道仙,此刻身着一袭青衫,腰间系着一条黑色的丝绦,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目光锐利如鹰,仿佛能看透人心。

    四周的桌椅上坐满了人,有的低声交谈,有的品茶饮酒,还有的凝神静听。

    酒楼的伙计端着盘子,穿梭其间,端茶送酒,轻盈的步伐灵活的在人群中游走,不时的还要发出一声怪异的吆喝。

    “铛!”张道仙轻轻敲了一下铜锣,声音清脆悦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待所有人的目光都朝着他看过来后,这才清了清嗓,道:“诸位都知道,我大明有仙踪神迹,今日张某就给诸位讲一段仙神传说!”

    一年多的时间,大明朝最热闹的就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朝廷从嘉靖四十九年开始暂停科举,同时推行百家学说,此外三教九流,不少行业代表之人,都被招到了国子监任教。

    同时朝廷也大力推行,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皆可在嘉靖五十二年参加科举。

    因此关于嘉靖五十二年的科举,在朝廷的不留余力的宣传之下,可谓是人人翘首以盼。

    三教九流不少人都摩拳擦掌,想要以此为自己证名,甚至是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

    第二件事,自然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大明有仙人存在,甚至仙人就在皇宫里,朝廷建立的“大明仙府”和“大明仙武司”就是修仙的。

    以至于整个大明朝,民间对仙神传说可以说是异常热情,如此一来自然是养活了不少算命的、说书的、甚至是以撰写话本故事为生的。

    而作为集仙神传说大成者的‘西游释厄传’,更是被不少说书人奉为灵感来源。

    听到说书人今日要说仙神传说,众人自然是热情高涨,这南京城谁人不知,张道仙对仙神传说有着独到的见解,讲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不过,”张道仙压了压手,按下雷鸣的掌声,道:“不过在此之前,张某需要为诸位讲一讲第二件事,那就是两年后的科举!”

    张道仙作为南京城内最负盛名的说书先生,其身上自然是有着一些官府背景的。

    帮助朝廷为民众百姓宣传‘启思革新’的国策,是他的职责之一!

    “铛!”张道仙又敲了一下铜锣,而后开口道:“诸位想必都知道,嘉靖五十二年,也就是后年,朝廷要重开科举了。”

    “这一次科举可不简单呐……”张道仙用他特有的声调,沙哑着嗓子,双手撑着桌子,探出半个身子,环视众人。

    “俗话说,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这话张某以往的书里可没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