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九十八章 从庙堂到江湖,海瑞又进网了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诸国拜访大明,对大明朝廷上上下下来说,都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插曲而已。

    甚至没有一个官员把这事放在心上,因为此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朝堂最后党争上。

    因为不论是清流还是李承武一方谁胜谁败,都将影响着所有人的未来命运。

    而严嵩父子依旧在忙着推动‘启思革新’的变法,新国子监内更是早早的开始授课。

    其实说是新国子监,然而还是以前的国子监,不过此前国子监内的学子,都已经被分配到了大明地方官府,甚至是地方银库。

    自从大明货币变法之后,大大小小的府县都已经建立了专门隶属于官府的大明银库。

    银库中任职的都隶属于朝廷公职人员,虽然没有品阶,但俸禄发放统一归朝廷管。

    现如今的大明,严格来说其实有两座国库,除了户部作为国库之外,还有大明银库。

    当然在权力和隶属上,国库隶属于户部,而大明银库则隶属于户部之下,甚至严格来说,大明银库也隶属于国库。

    而银库的公职人员,就是这些从国子监中派出的学子。

    大明国子监的学子,主要分为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四种。

    其中,举监是指参加会试落榜的举人,由翰林院选择入国子监读书的学子。这些学子虽然科举不顺,但仍是士人,不属于普通白身。

    而贡监则是指由地方官学,选拔的优秀生员,也就是常说的秀才,入国子监读书的学子。

    这些贡监学子当中,自然也不乏来自普通家庭的学子,这些学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获得进入国子监的机会。

    然后是第三类荫监,这类人是指三品以上官员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子。严格来说,他们属于官宦子弟,也不是普通的白身。

    最后则是例监了,这类人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政策变动、财用不足时,平民通过纳粟、纳银等方式入国子监的学子。

    这部分学子中有很多是普通白身,他们通过捐纳的方式,获得了进入国子监的资格。

    此外,国子监的学子,包括具有举人身份的学子,依旧可以参加科举获得官职。

    得益于严世蕃‘启思革新’政策的推行,所以这些以往熟读四书五经,在八股牢笼中皓首穷经的学子们,都被派遣到了地方任职。

    有举人身份的,则被派往县上当个主簿、教谕,又或者是师爷,或是偏远县的知县。

    一些白身,也获得了八到九品不等的官身,甚至得益于严世蕃变法的推动,大明境内,多出了许许多多的职位。

    这些职位大到七品,小到九品,正是用人的时候,去了就能上任。

    读书为了什么?不就是参加科举,得到个一官半职,然后光宗耀祖吗?

    最重要的是就算寒窗苦读十多年,最后参加了科举,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官半职,大明朝举人多的是,所以很多人都抓住了眼前的机会!

    一些具备长远目光的人更是看出来,随着朝廷人口的暴涨,以后没有官做的举人怕是会更多,这个时候嫌弃八九品的小官。

    等到以后,怕是举人都只能做九品捕头了。

    当然,不愿意去做官的学子,也可以继续留在国子监内,然后学习新的知识。

    比如彻底抛弃此前的八股文、儒家学说,学习百家思想,甚至还要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

    再比如什么术数、木工、经商、琴、棋、书、画、医、卜、星、象,总之就是三教九流,每一门,都设立了专门的课程。而在其中担任博士的,则是一些大明境内,具备名望的木匠、或者是大商贾。

    可以说这些在以往的国子监学子看来,就是不务正业,这让当初选择留下来的一些人很难接受,于是只能请国子监批了条子去做官。

    对此,严世蕃却并不在乎。

    甚至为了让百家学说在大明起到带头作用,从而扩大影响力,逐步改变,更是大力的让‘大明杂报’宣传起来。

    总之从嘉靖四十九年开始,严世蕃在宣传‘启思革新’的新政上就没有减少。

    甚至利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