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学校有个学生组织要去震区做志愿者,她非要跟着去。我都快要急死了,给我发了条短信她就走了,再打过去就不通了。”
邵雪发的短信特别气人,大概的意思就是:我知道我要去你肯定不会同意,但我们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去,所以你不要劝我,即使劝我我也不听。
郑素年一边开着免提一边换衣服。下午的地震,他们这儿的组织晚上就过去了,不用想也知道是大学生头脑发热,什么准备都没做。郁东歌说邵华已经去车站了,郑素年要是能联系上邵雪,就一定要把她劝回来。
那可是震区啊。水电不通,余震不断。郑素年往包里扔了几件衣服,压根儿就没听进去郁东歌后面的话。
他出了门打车直奔火车站,司机师傅还奇怪:“小伙子你这是误车了?”
郑素年揉揉太阳穴,脑神经阵阵抽搐:“我误了命了。”
北京西站都乱了。他排着队到了售票窗口,语气带了点暴躁:“最早的去成都的票。”
售票员抬头惊讶地看着他:“去四川的票都停了。”
“停了?”
“受地震影响,四川现在只出不进,你不知道?”
后面有人急着买票,把发愣的郑素年一把推开。他呆立半晌,忽地像疯了一样往外跑。
邵雪那边也不太平。
她这次出行,多少有点头脑发热的因素在里面,许多细节都是到了地方才开始考虑的。手机不顶用,一会儿就没了电,只能等着到宾馆再充。
可哪有宾馆?
组织者是她的一个同学,张一易,俄语系的,平常特别热心,碰见这种事第一个就要冲去前线。都是刚上大学的年轻人,禁不起这种热血青年的撺掇,一伙人收拾了行李就上了去成都的汽车。
谁知半路就迫不得已下了车。
“前面都封路了,只有本地车牌的才能进。”
车方才摇晃得催人困倦,几个女生还没睡醒,迷迷糊糊就站在了西南的风里。张一易组织不周,自己蹲在马路上发愁。
“怎么办?”邵雪蹲在他旁边问。
对方底气不足:“我也不知道。”
她抬头看着周围慢吞吞地过收费站的车,走过去敲开一扇窗户。
“您知道从这儿走入市区要多久吗?”
司机打开车窗,有些疑惑地看着站了一地的学生:“走?走到天黑就差不多了。”
要是三四个人,豁出去搭车倒也方便。只是身后十几个男男女女,分散了情况只会更糟。于是邵雪转过头提议:“走进去吧。”
“走?要走多久?”
“走到天黑,”她言简意赅,“不然就一直在这儿冻着。”
“走走吧,走走吧。”有几个男生站了起来,“走起来还暖和呢。”
邵雪她们慢吞吞地往前走时,郑素年已经接近目的地了。
他坐的是团委派出来的一辆志愿者车。消息是从裴书那儿问的,他紧赶慢赶,总算在发车前说服负责人给了自己一个名额。有通行证的车自然是一路畅通无阻,车上的人交换着灾区的信息。他越听越揪心,整整两天都没敢合眼。
邵雪的电话还是打不通。
那边,邵雪和张一易已经到了成都市区。
市内的交通还是正常运行的,只是长途跋涉已经让几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了。她们问张一易:“然后呢?”
张一易:“去灾区啊。”
“怎么去?”
他哑然。
这么多人,饭也没吃,水也没喝,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气氛开始变得有些焦躁,邵雪偷偷钻进路边的一家报刊亭。
“您这儿能充电吗?充开机就行。”
卖报的人掀起眼皮看了她一眼:“一块。”
邵雪急忙把钱递给他,把手机数据线连上插头。
震耳欲聋的开机音乐,让报刊亭外的同学把目光都转了过来。邵雪还没来得及解释,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