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千零二章 只能如此,别无他法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     王篆穿好了儒袍,转过身来,再对着月台之上的皇帝行了大礼,俯首帖耳的说道:“草民拜别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篆拜别皇帝后,才站了起来,走下了文华殿月台,走到了左顺门,在左顺门看了许久许久,他用了半辈子考中了进士,又用了半辈子跌跌撞撞做了明公,登了天子堂,这就是他最后一次看这文华殿,文渊阁了。

    “咎由自取啊。”王篆最终叹了口气,在小黄门的带领下,离开了皇宫。

    “先生,朕不革除其功名,本身是打算委派他到倭国,戴罪立功的。”朱翊钧在王篆走后,略有些可惜的说道。

    王篆很能干,长江防务督办的很好,《江防考》六卷,不逊于梁梦龙的《海运严考》对大明的贡献。

    朱翊钧打算等张居正这波内部清党,风头过了,再重新启用王篆,让王篆赴倭,戴罪立功,继续为大明发光发热。

    大明酒囊饭袋多,贤臣少,能臣少,王篆属于循吏中的循吏了,有个人才,朱翊钧都会很珍惜,能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若是不严惩,如何刀刃向内?”张居正叹了口气,俯首归班,王篆事,只是拉开了张党内部清查的序幕。

    皇帝打算重新启用,才是张居正最担心的!

    王篆能不能干,张居正很清楚,他能成为张门第一鹰犬,可不是靠着裙带,而是能力,奸臣都是坏人,没有蠢货。

    一旦皇帝起了爱才之心,重新启用王篆,那王篆重新回到朝堂,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等同于这次大动干戈的清党,完全白清了。

    廷议还在继续,廷臣们多少有点心不在焉,正月初八,张居正就给全体大明臣工狠狠地上了一波强度。

    他张居正连自己门下第一鹰犬都敢杀,那其他人,张居正更加不留情,一时之间,廷臣们的心思,多少不在国事之上。

    主要还在过年时间,也没别的什么大事。

    去年京师连下三场暴雪,绥远的雪很大,大的把门给堵住的地步,陕甘绥等地没有旱情,皇帝还去了趟祈年殿,修省了五日,感谢老天爷的大雪,没有再折腾这些本就穷困之地。

    风调雨顺之外,大明去年岁收,再创新高。

    大明朝廷岁入,在万历十九年,第一次超过了六千万银,为6012万银,其中田赋低于1000万银,为924万银,陛下去年再次减免田赋,对抗天变;商税高达5088万银,远超去年的4658万银。

    这5088万银里,有超过120万银,是来自于长江抽分局的抽分,是王篆当年仿照驰道管理办法,整饬江防的遗泽。

    整饬江防,每年为朝廷带来了超过120万银税收,而王篆从万历八年到万历十九年,总共就贪了三十二万银左右。

    王篆立场和站位,都没问题,这让皇帝如何下定决心,严惩王篆?

    严嵩当年为了给道爷找100万银子修永寿宫,费尽心思,折腾了五六年才找齐。

    升平十号铁马的问世,代表着大明蒸汽机小型化技术更进一步,对过去九种小马力蒸汽机的改良也是有益的,大明铁马带来的影响力,正在逐步顺着驰道,向大明全境扩散。

    大明从海外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技术改良和提升,让大明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这是应对天变的根本。

    徐州再有喜讯传来,徐州机械厂第一期官厂提前完工,上马各种小型铁马和器械制造,而且是小型化、减重化的改良。

    这都是喜讯,但张居正对内动刀,还是让廷臣们忧心忡忡。

    “先生留下,退朝吧。”朱翊钧看着群臣们各有心思,没有继续廷议,而是停止廷议,让张居正留下。

    凌云翼看这架势,生怕皇帝和张居正吵出真火来,没有圣旨也选择了留下,君臣三人,去了文华殿通和宫御书房,议事过了一个时辰,才算是结束。

    好消息是,皇帝和元辅没有吵起来。

    坏消息是,张居正说服了皇帝,严查张党门下所有人,贪赃枉法。

    “元辅,申时行挨了训斥,王篆被罢免,你的设想是好的,可是未免有些过于严苛了。”凌云翼坐在前往文渊阁的小火车上,和张居正交流着清党之事。

    本来闭目养神的张居-->>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