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接下来的几天,林凡更加低调。
他减少了去远处收连环画的频率,之前每周去三次废品站,现在只敢在附近的 “老王废品站” 转一圈,收来的书也不敢放在棚子里,都偷偷带回家 ——
他家在巷尾的老民房里,租的一楼,墙壁上都长了青苔,潮湿得很,他把书藏在床底的木箱里,木箱是他爷爷留下的,上面刻着 “福” 字,他还在木箱里垫了笑笑的旧棉袄,能防潮。
有次笑笑问他
“爸爸,箱子里是什么呀”,他说
“是爸爸的旧书,等笑笑长大了给你看”。
他把主要精力放回棚子的经营上,还特意进了些便宜的儿童小零食,比如五毛钱一包的咪咪虾条、三毛钱一包的唐僧肉其实是豆制品、两毛钱一根的果丹皮,用透明袋装着,摆在柜台最显眼的位置 ——
他想多攒点顾客,尤其是带孩子的家长,顾客多了,黑皮再来闹事,说不定有人能帮着说句话;而且多赚点钱,也能多备点 “应急款”,万一黑皮再来,也能先应付过去。
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织一张 “关系网”:给旁边修鞋的张师傅送了包 “红塔山”——
那烟八块钱一包,是他平时舍不得抽的,自己抽的都是三块五的 “经济烟”。
张师傅在巷口修鞋三十年,手上全是老茧,补鞋的线轴都磨得发亮,他跟黑皮早有过节 ——
去年黑皮让他免费修鞋,张师傅不肯,摊子被掀过一次,鞋钉撒了一地,还是林凡帮他捡的。张师傅接过烟,卷了卷塞进耳朵里,拍着胸脯说:
“小林,你放心!以后黑皮再来,我第一时间喊人,巷子里的老周、老李都会过来搭把手,咱们不能让他欺负老实人!”
他还帮卖报纸的刘大妈搬沉重的报纸捆 —— 刘大妈快六十了,腰不好,有风湿,每天凌晨四点就去报社取报纸,一捆报纸有二十多斤,压得她直喘气,每次都得歇三次才能搬到报摊。
林凡每天早上七点开门,都会先去帮刘大妈搬报纸,刘大妈过意不去,每天都送他一份《早报》。
有次林凡帮她搬完,刘大妈拉着他的手说:
“小林啊,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后有啥消息,我先告诉你,黑皮他们要是有动静,我第一时间喊你 —— 我这报摊在路口,看得清楚!”
甚至遇到巡逻的片警老张,他还递了瓶冰镇汽水 —— 那汽水一块钱一瓶,是他从冰箱里拿的,还冒着冷气,是 “北冰洋” 牌的。
老张接过汽水,拧开喝了一口,抹了把嘴说:
“小林,有事直接去派出所找我,别跟他们硬拼。他们要是敢动手,你就报警,我五分钟就能到。”
老张知道林凡不容易,单身带个孩子,还踏实肯干,之前林凡还帮他指认过偷自行车的小偷。
他不再是独善其身的店主,而是想在这复杂的巷子里,为自己和笑笑找几个能搭把手的人。他知道,靠自己一个人,是撑不了多久的,黑皮不会善罢甘休,早晚会再来。
可麻烦似乎总是跟着来。
一天晚上,后半夜两点多,笑笑突然开始发抖,小脸烧得通红,像熟透的苹果,呼吸粗重得像小风箱,咳起来时连小身子都在颤,小手攥着林凡的衣领,烫得像块烧红的小烙铁。
林凡心急如焚,抱起女儿就往县医院跑 —— 夜里巷子里没灯,只有远处十字路口有个路灯,昏黄的光洒在青石板路上,他只能借着这点光跑,脚下踩过积水的坑洼,裤腿全湿了,贴在腿上,冰凉刺骨。
怀里的笑笑却被他裹得严严实实,用自己的外套包着,连风都透不进去 —— 那外套是他唯一的一件厚外套,花了三十块钱买的。
他跑得飞快,鞋都差点甩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别出事,千万别出事,笑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他就活不下去了。
县医院的急诊室就三间房,晚上挤满了看病的人,孩子的哭声、大人的咳嗽声、医生的叮嘱声混在一起,消毒水的味道盖过了一切,呛得林凡想咳嗽。
急诊医生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戴副黑框眼镜,穿件白大褂,袖口沾着点碘伏。
他用听诊器听了听笑笑的胸口,又量了体温,体温计显示 39 度 5,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