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相较于以往而言,这一次的岁计的确是相当之长。
以往午时即可奏罢,甚至都不耽误百官吃午食。
这一次,足足干到了未时末。
文武百官,不时有人肚子咕咕叫,愣是饿得面上发虚。
当然,奏报时间漫长也并不是坏事。
最起码,一次性就可窥见变法之成效,以及一些司衙的隐患问题。
“自卯时至申时,连着四个时辰岁计奏报,迁延至暮,着实是苦了百官。”
赵策英一挥手,徐徐道:“朕已命御膳房备下暮食,以解百官之乏。百官食毕,若无他事,便可退衙归第。”
百官岁计奏报,本该是在午时就设下膳食。
然而,一旦奏报不连续,未免有失肃穆。
赵策英就硬挺着,绝口不提午膳之事。
这一来,百官也唯有硬生生扛着饿肚子,一一奏报。
一声令下,自有一道偏门打开,几十名宫女抬着盘子,有序入内。
干饭、索粉、胡饼、羊汤、炸肉、爆肉、炒肉、炙鸡、芝麻饼,盛于九盏小碗。
约莫一炷香,菜肴皆是上齐。
淡淡的菜香飘起,不时有人咽口水。
就连江昭,也不免注目一二。
作为年轻人,相较于其他五位内阁大学士而言,江昭其实要抗造不少。
可问题就在于,他是六位内阁大学士中问话最为频繁之人。
如此,却是不免劳心劳神,消耗精力。
丹陛之上,赵策英也是长舒一口气。
百官是人,皇帝也是人啊!
百官会饿,皇帝就不会饿?
无非是强忍着,平添些许风霜罢了。
“不必拘于礼节,尽可进饮。”赵策英大袖一挥,拾起筷子,平和道。
“臣等拜谢陛下。”
文武百官,齐齐一礼。
一时之间,唯余淡淡的咀嚼声。
江府,书房。
丈许木几横陈,上有些许文书。
江昭执笔,作沉思状。
岁计奏报结束,也即意味着熙丰二年的政策都有了相关结果。
作为无可置疑的变法核心,他却是得着手制定熙丰三年的相关政策。
所谓政由己出,莫过如是。
当然,身上的担子也是越来越重。
若有半分差池,影响的便是两京一十四路几千万生民。
从上到下,官吏百姓要吃饭,要乐业,他就是第一责任人!
担子,如何不重?
难,难,难!
“呼。”
江昭沉吟着,执笔落字。
民生、倭寇、辽国!
熙丰二年,主要颁下了六道政令。
百司拆分、考成法、既往不咎、清丈土地、设立银行、重工商业。
其中,百司拆分、考成法、既往不咎都是针对吏治。
因此,短时间内尽量最好不要再颁下有关吏治的文书。
政令从来都不是讲究数量,而是质量,若是颁下政令过于频繁,未免有可能引起吏治反弹,得不偿失。
并且,从客观事实上讲,百司拆分、考成法、既往不咎三道政令已经足以整顿吏治,相关政策切实推行即可,没必要画蛇添足。
清丈土地、设立银行、重工商业,都是针对经济的政令。
清丈土地,重在农业税收。
设立银行,重在敛财四方。
重工商业,重在商业税收。
这些都已经是相当成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