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川,不知变法进展如何?”
江昭抿着蜜水,沉吟道:“反对者不少,但支持者更多。”
“官家与子川志向一致,变法阻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章衡补充道。
历朝历代,变法都不可避免有些反对者。
熙丰变法,也自然是不缺反对者。
但,反对归反对,却几乎都不敢冒头。
究其缘由,主要就是赵策英与江昭这一君臣组合的震慑力实在太足。
废立中宫皇后,黜免内阁大学士欧阳修,黜免文臣七八十人,变法一次性贬四百官吏
但凡敢跳出来反对,官家与江阁老是的真贬人的!
苏辙点点头,也不意外。
从官家的几次事迹,他就知道这是一位能干大事业的皇帝。
这样的皇帝变法,成功率肯定是要高上不止一筹。
“说来,子瞻平时都干些什么?”
顾廷烨爽朗一笑,抬眉道:“上次,我与王韶、种师道、梁昭四人饮酒,说起了子瞻的诗词。”
“结果,种师道竟然说子瞻没去过西湖?”
一言落定,几人齐齐望向苏轼。
“心神向往之至。”苏轼平静摇头:“可惜,没去过。”
苏辙插话,说起来近三年的生活经历道:“这几年,大兄没事就作.”
九人齐聚,不时诉说着仕途、生活的经历。
苏轼、苏辙二人不必多说,三年都在丁忧,除了苏轼偶尔作词一两首以外,兄弟二人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
章衡官运亨达,四十余岁的正三品,绝对是有望入阁的存在。
近来,注目于银行建立的庶政,一旦银行建成,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定然是大功一件。
章惇、曾布二人,一人着手于吏治,一人着手于土地清丈的相关庶政,都是相当难得的积累政绩的机会。
变法,一定程度上也是年轻一代掌权者上位的机会。
一旦变法成功,章惇、曾布起码能摸到三品的边缘。
曾巩常年修书,已经官居正七品,主要是在编修《资治通鉴》。
上至战国时期,下至熙河拓边,这一部著作的量实在太过庞大。
要是不出意外,估计得修上一二十年之久。
顾廷烨为武将勋贵,相较于文臣“政绩积累-擢升”的流程而言,武将更注重一鸣惊人、韬光养晦。
两次开疆拓土,一次巡视两京一十四路,已经为他积累了难以想象的功勋。
昔年,熙河历练,官家赵策英更是他的“属下”,这也意味着他深得皇帝信重。
可以说,顾廷烨已经彻底过了“一鸣惊人”的阶段。
往后的日子,他要做的就是熬一熬,熬走枢密院的几个老头,他就能上位枢密副使。
近来,其长子顾书团诞下,顾廷烨没事就陪陪妻子。
盛长柏是治平二年的进士,已经度过了散馆考,授官任职正七品,前程可谓一片大好。
至于江昭?
他也在熬!
都说了,变法是年轻一代的上位机会,年轻的变法者渴望上位。
江昭也是年轻一代!
时机一旦成熟,其师韩章就会选择致仕,退位让贤。
至于,时机成熟是多久?
可能是几个月,可能是一年、两年,但不会超过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