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思源提醒到。
郑源修眼前一亮,正好新人想要独当一面也需要时间,不如交给陈辉,让他先带着,若是能成才当然最好,若是不成,那也不亏。
……
精炼工厂外行政楼,三楼,一间八十来平的研究室,
这间研究室窗户全是使用三层真空隔音玻璃,墙壁夹层中隔音棉足足十厘米,地基下方同样使用了松软的减震材料,因为建筑低矮,倒也不必担心地基不牢的问题。
一旦房间中关上窗户,旁边工厂的轰鸣声竟然传不进来半点,就连震动都传不进来,宝钢为了给他们提供适合研究的环境也是费了番心思的。
陈辉坐在办公桌前,查看宝钢供氧曲线使用的传统模型,dtdP=kOP,旁边是林浩整理的实际生产数据,很明显,使用这个模型,经过一段时间反应后,会导致碳氧积从013飙至028。
拿起笔在草稿纸上演算一番后,陈辉再次看向旁边纷繁的数据,这一次,仿佛有一道无形的手,为他拨开重重迷雾,让他在这些数据中看见了解开这扇大门的钥匙。
“林浩,你去一趟工厂,尝试抓取炉气光谱中FeO微粒散射峰。”
陈辉抬头对前方左手边靠窗的林浩说道。
周振教授他们几天前就已经回了江城大学,林浩却是留了下来。
在周振给他提供的另一个课题,和留在宝钢,跟陈辉继续研究目前的课题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好。”
林浩应了一声,保存了正在进行的工作后,起身往旁边工厂走去,在陈辉手下做事也有几天,他知道陈辉的风格,不用太多繁文缛节,只要把事情做好即可。
只是采集数据并不会干扰到正常精炼流程,有郑源修打招呼,又有卢思源协助,陈辉他们的研究得到了宝钢最大程度的配合。
当然,研究的也并非陈辉一个团队,宝钢内部自己就有好几个团队也在尝试对工艺进行改进,其他高校也都有合作,他们偶尔也会来工厂采集数据,工人们也都配合默契了。
只是把研究室放在工厂旁边的,倒是只有陈辉团队。
暂时停下手中工作,等待林浩采集到数据再进行下一步研究,陈辉把目光投向直接还原竖炉,旁边是何鹏整理出来的相关数据。
这个何鹏便是宝钢给陈辉提供的人手,正儿八经的清华大学材料学博士,本科还是数学专业,研究生才转向材料学的博士,数学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同样不弱,平心而论,陈辉认为何鹏的水平还是比林浩高不少的。
不得不承认,虽然也有因为唱歌好听就能去清华的,但只要是自己考进去的,自然是没有弱者。
“何鹏,你去找几块还原炉的废料,用显微镜观察它的孔隙分形维数。”
几个小时后,陈辉对何鹏吩咐到。
这就是搞应用研究与理论最大的不同,很多时候并不能呆坐在办公室中思考一个问题一整天,而是需要配合实验验证自己的思路,一步步的摸索着向前,但至少,陈辉知道自己比其他人强的地方在于,他走在正确的路上。
何鹏同样起身,却没走出办公室,而是看向陈辉,“教授,该吃午饭了,还是给您带过来吗?”
陈辉一看时间,竟然已经是十一点半了。
“嗯。”
陈辉点头后就再次埋头到桌上的草稿纸上了。
何鹏深深的看了陈辉一眼,才迈步往旁边工厂走去,准备先取到废料,再去吃饭也不迟。
这几天他可是知道这位外间传闻的天才到底有多拼命,除了去工厂实地查看数据,他甚至都没看到这位出过办公室。
刚走进工厂,林浩迎面走来,“到饭点了,先去吃饭?”
何鹏摇头,“我先去取了废料再去食堂。”
“还是给陈教授带饭?”
“嗯。”
何鹏点头。
“那我等你。”林浩也不急着走,拿着U盘站在门口。
十几分钟后,何鹏像是老农般提着一大袋废料走出工厂,连脚步都有些蹒跚,额头微微见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