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九百九十四章 姜至瑜好算计:这个女人不简单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多种因素。

    虽然会有一些口里,包括陕甘省份的人过来这里打工到后面定居,但实际上人口增加比不上耕地面积的增长。所以以后农业发展的出路,就只能是机械化。”

    “嗯,这个在咱们官方的报告里也是有的,咱们北疆机械化有基础,也有这个能力。”姜至瑜觉得李龙说的还是挺全局性的,不过这么大面的话,在她的文章里不好体现具体的东西,便问起了细节:

    “那你有没有想过,具体到咱们乡里,甚至于咱们村里,到你的那些地里,应该怎么做呢?据我所知,你的户口还在村里,你名下还是有土地的是吧?”

    “是的,所以其实几年前我就在想这个问题了。”李龙笑了笑说,“那收割机本身就是我的思路,然后拿去到其他农机厂里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来的实物。而现在的中耕机也是一样。

    我家里世代农民,我虽然不是北疆出生的,但却是在北疆农村成长起来的,我知道咱们北疆的农民有多辛苦——当然,可能口里许多人也希望有这样的辛苦,但无论如何,要种出来这么多地,人工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北疆的农民非常的辛苦。

    我就想着要种这么多地,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实施机械化。当时最麻烦的就是割麦,一家几亩地的时候,割麦还行,如果一家有几十亩地,那麦子割起来非常费人工,而且非常的累,需要全家齐上阵抢农时——毕竟割不及时,麦粒会落地,鸟雀会过来吃,粮食会损失……”

    “所以才有了收割机?”姜至瑜适时的插了一句。

    “对,最开始就是收割机,其实还想着有更多的农业机械,但我上学不够,读书不够,能研究出来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收割机也只是我的一个研究方向,当时是和农机厂的厂长、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完善,现在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就是这种。”

    姜至瑜点点头,对李龙的话深以为然。

    “那我还有个小问题,为什么会是和奎屯的农机厂合作,而不是就近,比如咱们县,或者石城农机厂合作呢?”

    李龙迟疑了一下,姜至瑜笑着说道:“李龙同志,放心说,我是不会把这段写进去的,就是想满足一下好奇心。”

    “当然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农机厂看不上我的设计了。”李龙笑笑说,“我去过的,两个地方都去过,一听我是初中没毕业的学历,就把我送出来了。”

    “唉,唯学历论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姜至瑜猜测到了这个答案,所以感慨的说道,随即又问道:

    “所以你又研究了中耕机?”

    “是的。随着农村开垦出来的土地增多,以前人工锄草的活和割麦一样,已经没办法像以前那样完成了。口里人说咱们这边种地是粗放式的,他们是精耕细作,我们也想精耕细作,无奈没有那个条件啊。

    现在谁家没个几十亩地呢?就说夏季锄草吧,锄一遍草下来得一个星期到十天,那先前锄过草的地,草又长起来,这样成无限循环了。

    用中耕机就会方便得多,几十亩地,小四轮带着,一天就能中耕完。虽然没有人工锄草那么干净,但基本上能达到效果——哪怕隔一个星期搞一次,也不会太累,非常的节省人工。”

    李龙说的既有想法又有实例,姜至瑜觉得很不错,认真的记录着。

    “那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接下来,我就想着怎么搞出来比较好用的打药的机子了。”李龙也没隐藏自己的想法,这种事情就是集思广益,如果有人能研究出来并生产出来,李龙也乐见其成。

    毕竟现在专利法虽然已经出来了,但真要说专利的保护程度,这时候还不如不说。

    就拿收割机和中耕机来说,已经有厂子开始仿制了,当然奎屯这边生产的最早,所以牌子硬,买的人多。

    但其他厂子卖的便宜,自然也有人选择。你要说侵犯专利,那告去吧,这官司有的打呢。

    既然这方面专利没有太好的保护,那么把思路放出去,如果有人能够研制生产出来,李龙到时多采购一些就行了。

    如果这些人研究不出来,那等棉花大规模种植的时候,到时再搞出来就行了。

    “打药的机械?”姜至瑜有些不解,为什么李龙会突然转到这上面。

    “现在传统的打药方式,就是用喷雾器。”李龙说道,“庄稼有虫了,背喷雾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