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七百三十章:全才和珅·议罪银制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能从脑海中的过往经典史书、祖训遗训、大臣奏议中勾调出全部资料,加以迅速整合、对比、加工、提炼,在第一时间得出准确而高明的结论。”

    李隆基出神念叨着。

    他其实是最能理解乾隆的人。

    “但到了晚年,这面镜子已经雾蒙蒙一片,照什么东西只能显出个似是而非的轮廓。”

    “过去头脑中堆积如山的资料,如今已经丢失了索引,如同一个散乱的仓库,想寻找点什么,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跋涉。”

    “就算偶尔巧合,找到一两件东西,更多的时候,则是费尽力气,耗尽时间。”

    “仍然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李隆基垂下头,看着桌上的美食,苦笑道:

    “以前,自己可以烛照上下古今,纵横万里。”

    “老了,就只能记得三五天之内的奏章和一些特别重大的事件。”

    “这时,突然碰到一个一如年轻时的自己……”

    杨玉环还没老,不能理解老过的李隆基是什么心态。

    但不管是什么心态。

    她对皇帝的话一律不信。

    ……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出任内务府大臣。在此之前,这个负责皇室财政的机构经常是入不敷出。

    而他就任之后不久,就面貌一新,不但弥补了以前的赤字,还出现了盈余。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加派他充任崇文门税务监督,在他的经营下,这个税关收入一下子跃居全国三十多个税关的前几位。

    两炮打响,乾隆对和珅愈加刮目,所谓“晚年依毗益笃”。

    所有与财政有关的部门渐渐都划归和珅一人把持,他先后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内务府大臣。

    金山银海中长大的皇帝本性慷慨,手笔很大,眼光又高,凡事精益求精,登峰造极,日常支出比康雍两朝成倍增长。

    但祖制规定,皇帝的个人开支不得加重百姓负担,所以皇帝的种种费用的来源并非国库,必须由内务府自筹,而内务府的财源实在有限。

    为了开辟财源,乾隆曾派内务府官员到恰克图采买俄罗斯皮货,贩到内地转卖,想大赚一笔。但由于内务府官员无能,获利无多,部分皮毛无法高价变卖,只能摊派到各处织造,使皇帝大为生气。

    除此之外,乾隆还允许内务府对商人发放高利贷,出售部分特许商品的经营权,以牟取暴利。

    但是由于缺乏理财高手,虽然拥有权钱交易的最大便利,内务府的收入还是增加得很慢。

    晚年乾隆对财富的渴求越来越炽,也越来越感缺钱之苦。

    而在乾隆眼里,和珅简直就是个财神爷,总是能出人意料地制造出新的财源。

    议罪银制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和珅策划出来的。

    ……

    天幕上。

    穿着一身黑考绸马褂,和珅站在镶了铜叶的大柜前。

    地上、桌上、椅子上,堆了一高高的都是文卷、书籍。

    一个个标着黄签。

    他手里翻着书籍,摇了摇头后又放到桌上,从柜里又取出一本。

    突然,他双目睁大,嘴角上扬。

    ……

    和珅知道要增加收入,硬性的方面无法动,一动就是动国体,只能到那些有弹性的收入中去寻找。

    然后他在财政条目中看到“罚银”二字。

    罚银,又叫罚俸,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样的一种制度。

    而清朝在入关之前,就也有罚银的政策。

    指的是犯有过失的官员,一般都有连带俸禄的罚款。

    这是惩罚轻微过错的常用手段,处分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罪责大小,分为七个等级,有罚俸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一年、两年。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