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五百二十五章:永乐盛世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

    南宋·孝宗时期

    赵昚默默盘算一阵。

    “就凭这些政策,不足以支撑五次大规模的北征。”

    “所以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凑军费吗?”

    ……

    而在赈济灾民的流程上,朱棣的要求就是一个字,快!

    从永乐年间开始,明朝地方上闹灾,只要地方官核实,不需奏报中央,就可执行赈济。

    而且赈济的内容,除了给灾民发放钱粮,国家还常出资帮助灾民代赎回被卖的儿女。

    这条规矩,沿用终明一代。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能看出朱棣对民生治理的在意了。

    但这一条法令的漏洞也太大了。

    若是后续的皇帝没有针对其做出专门的监察规划。

    那这就是一条能通天贯地的贪污大道。

    “心是好的,令是好的,可惜办事的人不一定是好的。”

    ……

    在很多救灾的制度上,朱棣是超过朱元璋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废除了明朝陪纳制度。

    所谓陪纳,就是指一旦乡村发生农民逃亡事件,那么没逃跑的农户便要分摊逃跑者的赋税徭役。

    在老朱眼里,这招可让农民互相盯着阻止逃跑之事发生,而这招也的确十分方便有效。

    但朱棣发现了一个问题。

    逃跑的欠了税,没跑的替他扛。

    那长此以往岂不逼着大家一起跑?全跑光了谁种地?

    所以从永乐早期起,朱棣便传召各地,彻底废除这项制度。

    ……

    大唐·武宗时期

    李炎算是看明白了。

    “什么朱棣啊,叫朱补好了。”

    “这是来给老朱的那些拍脑子制度来缝补丁的。”

    “朱元璋这是什么异于常人的绝想啊……”

    ……

    于此同时,兴修水利也开始进行。

    这一点倒是也没办法,朱元璋几次水利修建主要集中在海堤,内涝问题很严重。

    尤其是江南一旦下大雨还容易闹灾。

    而这时的江南已是明朝的财政重地,轻易闹不起灾,但偏怕啥来啥。

    朱棣登基头一年,江南起了水灾。

    从苏州到上海,全成了一片泽国,当地官员们大举抗灾却收效甚微。

    朱棣这下起了决心:治!

    征用民工十万人,选派户部尚书夏元吉治水。

    夏元吉也不含糊,经两年奋战,治水大军接连挖通了刘家河、大黄埔等支流河道,建立起密集的泄洪水网。

    不但水道畅通无阻,更灌溉良田无数。

    这也形成了著名的“黄浦夺淞”,奠定了现今吴淞江苏州河成为黄浦江支流的格局。

    而这套水利工程,也是今天吴淞河水利工程的方案。

    ……

    大唐·玄宗时期

    “能人异士何其多啊。”

    李隆基羡慕的看着天上的水利工程,

    自古以来什么样的人才最难得?

    丞相?大将?

    都不是!

    是会治水的人才最难得!

    大可像郑国渠、都江堰一样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小可灌溉良田,提升亩产,稳定国本。

    “只要不瞎折腾,他民生一栏也要到顶了。”

    杨玉环鼓着腮帮子,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