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五百二十五章:永乐盛世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天幕里的老人揣着袖口看着疆域图。

    嘴里悠悠道:

    “如得斯民小康,朕就如愿了。”

    画面一转。

    一名脸色苍白的富态胖胖愁眉苦脸的看着朱棣。

    “爹,没钱啊。”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天上的那一幕,浑身颤抖。

    “丢人丢到家了……”

    ……

    永乐元年1403九月的一天,朱棣突然感慨,说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富庶的日子,是我的愿望。

    理想很美妙,但他即位的早期经济局面却相对糟糕。

    论责任,还是他闹下的。

    靖难之役年头不算长,战争规模却极其惨烈。

    几次大战争都是近百万人的阵仗,又是冷热兵器混杂时代,大量火器用于战场,破坏力相当巨大。

    战争的范围,更从河北一直到长江流域,又全是明朝的经济发达地区。

    大明的民生经济遭到了沉重打击。

    ……

    天幕上。

    原本充满烟火气的村庄已经人去屋空。

    茅草搭起的屋顶已经坍塌。

    木枝竖起的藩篱也倾倒在地。

    黄土地上,干涸了片片褐渍

    向远处望去。

    阡陌田地上,杂草丛生。

    ……

    就连《明太宗实录》里也承认,拜这场战争所赐,“淮以北鞠为荒草”

    对这件事,朱棣本人也很认账。

    登基早期就颁布命令:各级官员,凡是擅自劳苦百姓的,一律要治以重罪。

    和明初类似,此时都是土地荒芜、人口逃散。

    那解决的办法也是按照明初的老经验来,招抚垦荒。

    规定只要是已经回家种地的,地方官要优厚抚恤,新开垦的土地,也暂停征收赋税。

    凡是逃亡的农民,不但新开垦的土地免税,逃亡以前拖欠的赋税,同样一概减免。

    这招很管用,命令颁布后,不但战乱中逃跑的农民多有回乡,就连战乱之前好些为逃税跑掉的乡民也都回来了。

    ……

    大明。

    老朱撇了撇嘴。

    “光下令有什么用。”

    “这帮人最擅长欺上瞒下了!”

    “你只说说是没有用的。”

    ……

    中国古代官场在治理民生问题上,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欺上瞒下。

    特别是碰到闹灾,地方官怕折腾,经常隐瞒不报,瞒不下去才报告。

    对这个问题,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就极为火大,多次惩治官员,甚至屡兴牢狱。

    朱棣也很快碰到这问题。

    而他的办法就是定规矩。

    地方上发生水旱灾害,地方官必须在限期内奏报,晚报就要治罪。

    如果地方官不报告,被别人报告了,那么瞒报的人治罪,举报的有奖。

    如此一来,官员们互相监督,瞒报事件大为减少。

    开垦移民之事快速进行着。

    ……

    大明。

    马皇后怼了怼板着脸的老朱。

    “你干嘛!”

    老朱不满的嘟囔着。

    马皇后笑盈盈的说着扎心窝子的话。

    “抄吧。”

    “老子抄儿子,不丢人。”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