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但天下不全是安分守己的良民。
他怎么确定在迁徙之后不会出乱子呢?
……
而第二道诏书则是给工匠们发津贴
这件小事触动的是之前元朝手工业的重要制度,即匠籍制度
所谓匠籍制度,就是将全国的工匠们编订成专门户籍
入籍的工匠,便是匠户
一个工匠不入籍,就等于没活路,如果入了籍,不但一辈子干这营生,而且子子孙孙,世代都要干
而元朝实行匠籍制度主要为了用工方便
要干什么活直接按匠籍抓人
干活的工匠不但路费要自理,来京城的生活费要自备,而且干活也没酬劳
只有一些粗劣的食物,且绝不允许其间做别的营生糊口
抓到就是重罪,命运极其悲惨
……
{元朝……你死的不冤啊。}
{皮毛。这都是皮毛!大的有的是,只是没说罢了。}
{四等民和这种匠籍就够惨了,跟阿三有什么区别。}
{你以为朱元璋的名头主要来源是什么?}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是成功了的陈胜吴广啊!}
……
大明。
老朱舔了舔笔头,看的无奈。
“这比喻……”
马皇后笑着抿了一口茶水。
“也没错啊。”
“元末跟秦末差不多,你跟陈胜吴广也差不多。”
朱元璋看着笑得促狭的妹子,没好气道:
“有没有可能,那不叫成功的陈胜吴广,那叫成功的汉高祖!”
马皇后晃悠着脚,笑道:
“但宁有种乎可不是汉高祖喊出来的。”
老朱白了他一眼,随即一股暗愁涌上心头。
宁有种乎……
这可不行啊……
……
明朝初期也沿用这一制度,工匠们的命运没有随着改朝换代而变好。
直到洪武十一年的这份诏书,一切才开始改变
给工匠们发津贴,数额虽不多,但日子总算好过了。
然后到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正式规定各地匠户每三年上京服役一次,每次不超过三个月。
如此一来,工匠们终于不需要常年服徭役,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家营生。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法令再次修订
按照工匠们工种的不同和路程的远近,重新编订服役时间
这些轮流服役的工匠,便被称为“轮班匠”
在皇宫内府服役的工匠,更可按照工种每月领工钱。
佃农有了身份,工匠有了自由
佃农们可以挺起腰杆干活,工匠们更不会被强迫劳动,而是有了更多创造的机会。
这便是朱元璋一生执政中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
{其实史学家们有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是朱元璋何时背叛了农民,成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言人。}
{但这个问题很无聊}
{因为我们不能要求,那些追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们怀抱着后来的革命理想。}
{作为自然经济时代的小农,他们的梦想不可能超越历史阶段,不可能超越既渴望平等,又迷信权威的矛盾心理。}
{归结几千年来,当时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的社会理想,无非就几点。}
{第一,必须有一个严厉、公正、说一不二的明君}
{第二,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