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四百五十六章:从一开始就歪了的元朝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一如阿父当年一般。

    ……

    其实从一开始建国之初的举动,可以明确看出忽必烈希望改变大蒙古国时期落后的贵族封建制,尽可能实现皇权集权。

    称汗伊始,忽必烈就问计于谋臣刘秉忠

    刘秉忠明确建议“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

    要将“汉法”与蒙古传统相结合,继承中原王朝前代之定制

    但因传统力量强大,汉胡之间的差异,事情逐渐不了了之。

    ……

    北魏·孝文帝时期

    拓跋宏看着刘秉忠三字,脸上浮现一抹笑意。

    “果然,若想彻底以外族统治中原。”

    “还是要承中原之王脉。”

    “这是正路。”

    ……

    大清·乾隆时期

    “元世祖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乾隆美滋滋的饮着御茶。

    看着清凉的茶汤,吐槽着。

    “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右、左丞相、平章政事。”

    “没一个官位上有汉人。”

    “丞相奏事内廷,若有关兵机,虽位居右、左丞或参知政事的汉人,还均须回避。”

    “你连个口子都不肯开,怎么让他们上进卖命啊。”

    和珅笑着给乾隆斟茶。

    “哎哟,万岁爷。”

    “您学富五车,文识之大,车载斗量亦杓之不尽!”

    “那元世祖怎么能跟您比啊!”

    乾隆的茶杯放到嘴边,闻言轻瞥一下,淡淡道:

    “和珅啊,话有点多了。”

    ……

    同时,元朝汉臣对科举也极为抵触

    “记诵章句、训诂、注疏之学也,圣经一言,而训释百言、千万言,愈博而愈不知其要,劳苦终身而心无所得,何功之有”

    忽必烈也认为“科举虚诞,朕所不取”

    而出于对务实的考虑,忽必烈对于官员的选拔,就主要靠推举和荫叙了。

    所谓推举,就是将“吏”推选为“官”

    荫叙就是指老子当官儿子也可以当,但是要降五级。

    “诸职官子孙荫叙,正一品子,正五品叙……”

    吏的地位虽低,却很重要,真正做事的往往都是吏,要说对国情民瘼诸方面的了解,十个官也未必及得上一个吏。

    可这推举制度名为“制度”,却没有“机制”。

    一个胥吏要成为官员,能否被推举,没有固定的选拔模式,是否能力出众没有统一标准。

    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

    “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通过人情关系、贿赂请托等手段获取推举就大行其道。

    从而,整个元朝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破烂的根基

    ……

    大元。

    忽必烈越听越不对劲。

    你这是骂我,还是骂我啊!

    怎么到我这就成了一无是处了!

    朕称帝以后,下诏严禁军队放养马匹糟践农田,同时要求地方官吏加强农桑建设。

    还在之前发行纸钞的基础上,正式在全国全面发行“中统元宝交钞”,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经济恢复。

    这些你是只字不提啊!

    “仲晦,难道宋朝科举之士不疲于仕途竞奔,而无治国之实吗?”

    “一个个满腹经纶又如何?”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