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四百六十二章 老朱的好朋友们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滚滚长江东逝水。

    朱元璋下旨,拨款百万物资给应天府铁道工程集团,朱元璋的旨意,没人敢违背。

    看着长江,朱元璋满脸疑虑。

    “咱怕最后这桥没有建起来,泼天般的人力物力也浪费了。”朱元璋最近很有名。

    工程部知道最近有个小老头,应该是京城里的哪家勋贵,装作普通乡绅经常来工地上转悠。

    这种人并不少,有抱着敌意的,也有抱着好奇的,每天都有京城的人来观看铁道的修建。

    毕竟鼎鼎大名的闪电战,已经人尽皆知,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知道铁道的厉害。

    可是南方不同啊。

    南方多水道。

    那么修建铁道的难度也就大大增加了。

    朱元璋最近交了不少的“朋友”。

    对于铁道也有了更高的认知。

    老朱从寺庙里出来,拿着一个碗乞讨到当上皇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大明,只用了十五年。

    别的不说,老朱的沟通能力绝对是顶顶的。

    许多人都对这位老者印象不错,与这位老者聊天,每个人都感受到舒服。

    从铁道总部调来的勘探技术人员,在各处勘探和规划,有位三十来岁的汉子,被朱元璋缠上了。

    “咱们铁道工程部的口号是不怕困难,披荆斩棘,区区一条长江而已,挡不住我们铁道人的脚步。”

    汉子大声的说道。

    “哈哈哈。”

    朱元璋忍不住拍了拍汉子的肩膀,“小刘小刘,你这算不算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不算,我们有信心。”

    朱元璋喜欢汉子的自信。

    不过朱元璋还是忍不住说教道:“我看啊,你们最初的计划不是挺好么。”

    最初的计划是渡轮。

    长江两头的火车,靠着渡轮来渡过长江。

    在两岸的渡轮码头,利用吊机把一节节车厢吊入大货船上,采取的这种计划方案。

    此计划方案朱元璋看过,他觉得已经很好了。

    但是铁道工程总部推翻了此计划方案,抽掉了总部的资深技术人员们,一批批的派往南方,集思广益的要求解决在长江上建大桥。

    “要建就建最好的。”

    汉子说道。

    “其实我们先民早就有了很多的桥梁技术,对我们在北方修建铁路桥起了很大的帮助。”

    “是吗?”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宋代时期,先民在广东潮州修建的广济桥,老人家听过吗?”汉子问道。

    朱元璋摇了摇头。

    “韩江的流量变化可比此处的要大多了,枯水和洪水相差百余倍不止。”

    “古人有形容说:其流急如马骋而汹涌,触之者木石俱往。水落沙涌,一苇可渡,水涨沙逸,虽设济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居若千里。”

    汉子感慨道。

    朱元璋敬佩的说道:“没想到你还会背诗。”

    “我们有夜学的,还有定期参加培训社的培训,别的不提,这工程上的知识,我们吃这碗饭,必然是要牢记。”

    朱元璋忍不住沉思。

    看来北平模式不只是造几家工厂那么简单的道理,难怪当初练子宁在应天府模仿北平办工厂失败了。

    听着汉子的话,又是夜校,又是培训社,如此这般下来,哪怕是普通的工匠,技术水平也是一日千里的发展啊。

    朱元璋又忍不住想到了,北平报纸上经常提起的以人为本,看来这个以人为本,不只是工作待遇上。

    像眼前汉子这般的工人,北平有多少呢。

    就如打仗的道理一样。

    北平的工人们多类此汉子,何尝又不是天下第一精锐的军队呢,一点通万世通,朱元璋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