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带来的是破坏,还是为社会带来发展。”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华文明属于社会发展的先进文明,每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可以证明,而不是像其余落后文明,骑着马拉着弓,对于文明只有破坏而没有建树。”
“毁坏文明很容易,但是建设文明却是任重而道远。”
“北平的局部战争,并不是为了私人的野心,而是为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争论不可怕,只要站在为了让大明繁荣富强的立场上,根子正了,那么道理是会越辩越明的。”
“最后,我希望全大明的学子们,加入北平教育行业发展的道路中,为大明工业化发展道路培养出无数的人才。”
“天下之事,人人有责。”
朱高炽的讲话,发表在了各个报纸上,引发了社会的震动。
天下之事。
人人有责。
无论是选择坚强奋斗,还是怯弱逆受,那么带来的结果,就不要抱怨别人。
正如现代社会英国学者所言。
十七八世纪,那些畏惧权贵,不敢抗争,最后失去自己专利的工匠们并不值得同情。
北境各地学校的扩建计划已经获得一致同意,那么在建立学校的时候,必然要培养出合格的教书先生。
否则教学楼有了,学生也有了,但是没有合格的老师,又有什么用呢。
老师从哪里来?
主要还得依靠府学和州学。
招师通告在每所府学,州学都下发了。
保定府府学。
士子们激烈的争论。
道儒两家的互相揭老底,让双方的颜面无存,最后双方有气无力的罢战,但是争论并没有消失
“北平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
“可是对粮商又何其不公!”
“如何不公?官府给了补贴和政策。”
“人家自己的生意,凭什么一道政令就拿走了。”
“生意从何而来?是社会给予的。”
“是社会给予了商人们的商业,而不是商人们创造了商业。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行业的兴和衰。”
本地的学子们的争论,不少外地来的学子们也感兴趣的加入。
最有趣的是。
双方论辩最激烈的,竟然是外地的学子,更巧合的是赞成的姓杨,不赞成的也姓杨。
而杨士奇看着那两位都姓杨的二十四五头的年轻读书人,心中忍不住感叹。
那两人不但都姓杨,而且还同岁。
一个来自湖广,一个来自福建。
“为了天下大同,天下人都要齐心协力。”
“损私肥公,不合公理也。”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各自瞪着眼睛。
“你个福建子”
“你个南蛮子。”
两人同时上口卷起袖子,既然上了口,那么离上手也不远了。
“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而不是私人的。”
“私人财富才是属于私人的。”
杨士奇上前拦住了两人。
“在下姓杨,名士奇。”
“晚辈姓杨,名溥。”
“巧了不是。”
“我也姓杨,名荣。”
“哈哈哈。”周围的学子们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可真是巧到家了。
“三杨齐聚啊。”
杨士奇的出现,打断了二人的争论,缓和了在场的气氛。
在北平的这段时间里,杨士奇了解了各个社会方面,更是把各报的往日报纸全部买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