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四百二十四章 天下大同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两脚兽,得意的昂起头。

    先民们培育出来的,只有中国才有的狸花猫,是最容易养活,且不骚扰人类居住,更是捕老鼠的好手。

    他不适合当宠物,但适合成为人们的帮手。

    杨士奇帮忙搬运完,这位陌生人经过介绍,别人都知道是江西来的先生。

    每个人都很客气,并向杨士奇行礼。

    这位先生有大学问,却还愿意劳动,获得了百姓们最大的尊重。

    杨士奇和粮点的工作人员询问。

    “粮点不是一直开放的,我们在这里忙完,就会去粮铺工作。”

    “岂不是粮商都没了活路?”

    “粮商改行了。”

    “小王爷说过,粮食是天下根基,必须和能源一样,掌控在官方手中。”

    “只要粮食稳定,那么工业发展就可以突飞猛进,不用担心会发生崩盘。”

    杨士奇思考这些话,有了更多的问题。

    粮点的工作人员连忙红着脸解释:“这些是我们培训的时候学到的话,再深的意思,我也不明白。”

    “北平的培训很多呀。”

    “是啊,老师们要培训,工人们要培训,商人们也要培训,军人们同样如此,当官的都要培训呢,上面说是达成统一的标准,保持水平线以上。”

    ……

    天下聪明人何其多也。

    自从收到了应天府的密信,但是天下自从舆论变了后,不光是商人们招募来了许多南方打工人,还有许多的读书人来北平游学。

    古代的读书人并不会在家乡死读书,游学是先民们的传统。

    包括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年轻的时候有游学的经历。

    游学的方式,在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的。

    许多的学校会组织学生们外出。

    特别是发达的国家,学生们会有各种集体出游的活动,增加学生们的社会见识。

    而中国古代,游学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明朝兴起的社学,更是文明繁荣的表象,可惜在清朝消失,一直到太平天国屠光了南方的满城,南方的汉人们才又恢复了古代的传统。

    地方的乡绅们开始自发的恢复社学,大量的民间社学,让南方有了不可计数的读书人,才能为进步青年提供了土壤。

    正是那些进步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才唤醒了这片被征服而陷入沉睡的国度。

    三百年的愚昧时期,让后世还债了百年,仍然还在还债。

    朱高炽其实是偏向信任密信的内容的,但是他读的历史太多了,不得不防啊。

    就如那毛文龙。

    至死也没想到袁崇焕会不顾规矩杀了他。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现在自己掌握了战略主动,才不会放弃自己的优势,但是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如何快速把山西发展起来,就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军事建设放缓了脚步。

    军工的好处暂缓,可工业化的动力不能消失。

    既然军工方面已经指望不上,那就指望教育。

    教育部部长张辅来到世子府。

    “北平行省至今有新式学校十七所,小学和中学生数量合计三万六千余人。”

    “目前全年制学生,最高已经读到中学一年级,明年就会升入中学二年级。”

    听完张辅的报告,朱高炽说道:“去年你提议要扩大教育的投资,因为军事方面的考虑,所以没有获得我的通过。”

    “应天府的密信你也看过了,所以我考虑暂缓军事建设。”

    张辅高兴了。

    房宽和陈亨脸色难看了。

    笑容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脸上转移到另一个脸上。

    不过总体上,在场的文武官员都很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