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明清双方已成胶着之势,能改变明清双方态势的只有我大顺,陛下若助清则清强,陛下若助明则明强。”宋献策说道,“南明封陛下为顺王,陛下可记得昔日此辱?如今正是陛下把仇雪恨之良机!”
当初明朝封李自成为顺王,这件事情是大顺政权的耻辱。李自成当初好歹也是打下过京师城,坐过京师城紫禁城龙椅的人。接受弘光朝封王,无疑是自将身段,矮了弘光朝一头。
只是彼时南明军力正盛,李自成有多得南明弘光朝襄助才得以在荆襄立足。李自成权衡之下,最终还是以顾全抗清民族统一战线为名,作为遮羞布接受了弘光朝的封号。
被宋献策这么一说,李自成也有点蠢蠢欲动,清军将兵锋指向明朝。多铎和阿济格又来信表示愿意合作,局面似乎又朝大顺有利的方向发展了起来。
“无稽之谈,据臣所知,明军方在鲁桥镇全歼了两甲喇镶黄旗的满洲八旗兵,就连满清的肃亲王豪格都被明军生擒,何来明清双方的战局已成胶着之势之说?这分明还是明强清弱!”
顾君恩并不赞同宋献策的观点,真要是双方势均力敌。为什么偏偏只有清方这么着急来信,而明方那边到现在都没有音信。
顾君恩有到明方那边拜访过明朝的官员,豫南和湖广两地勃勃生机的重建景象让顾君恩印象深刻。
如今的大明和崇祯年间的那个大明虽然只隔了短短数年,但就像是两个不同的王朝。
就连大顺在荆襄两地的建设工作都难望其项背。战场上拼的不仅是双方的军事实力,更是双方军事力量背后的国力。
以国力论,大明朝虽然和满清各自占有南北的半壁江山,但明朝所拥之地,要比清军所占领的地区要强上太多。
豫南和湖广两地的重建工作尚且做的这么好,更不用说为弘光朝输送了大量赋税的南直隶以及沿海诸省。这些地方可没有被战火蹂躏过,可都还是繁华之地。
“顾君恩,你这分明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是我大顺翻身的天赐良机,岂能错过!”宋献策驳斥顾君恩道,“你为何处处替明朝说话?莫不是收受了弘光朝的好处,还是说你是明朝情报司的人?”
“顾某对陛下,对大顺的忠心天日可鉴!”顾君恩抬手起誓道。
他没有接受明朝方面一分一毫的好处,更不是南明情报司的人,他只是站在自己以及大顺的立场上就事论事。
“宋献策,你难道忘了清军入关之时如何对我大顺赶尽杀绝的?清军狼子野心,欲奴役我华夏万民,顺若助清,你我,乃至是圣上,都将成为我华夏的千古罪人!”
龙椅上的李自成依旧是一言不发,李自成的内心也是非常矛盾的。
一来他不想一直都屈居明朝之下,二来他也不想成为顾君恩口中的华夏千古罪人。
一时之间,李自成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不知道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诸位将军以为如何?”
见文官们争执不下,李自成遂而询问武官们的意见。
大顺五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恢复,虽然战力还是没恢复到全盛时期的标准,但也恢复到了当初从西安败退时的水准之上。
“依臣之见,靠人不如靠己,我大顺虽处于抗清民族统一战线之中,但和大明是合作的关系,从来不是从属的关系。”
李过站出来说道。
“顾先生所言有理,眼下明军兵强马壮,我大顺不宜和明军在正面爆发冲突,和明军爆发冲突对我大顺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李过也不主张和明军爆发冲突,李过虽然此前没有和明朝新军交过手,但也从刘芳亮等人的口中以及明清双方的战例中,对明朝新军的战斗力知晓一二。
明朝新军对清军的战绩实在太好看了,好看到让人不寒而栗。
大顺五营虽然经过恢复之后不弱,但李过并不认为大顺五营和明朝新军有一争高下的实力。
“诚如宋先生所言,这次是难得的破局之机,我大顺未必只有助清伐明一途。”刘芳亮也不赞成和明军爆发冲突。
虽说现在明军在湖广和豫南兵力空虚,大顺军要是趁此机会和清军合作偷袭夺得此二地,有很大机会能够得手。
但是得手之后呢?如何应对明军的反扑,野战的话明朝新军可是连满洲八旗兵都能胜之,更不用说他们大顺军了。
死守的话,明朝新军铳炮之强,他刘芳亮可也是亲身领教过的。
再者,他们大顺现在和明朝同处于抗清民族统一战线之中。现在背后突然捅明朝一刀,也会将大顺置于舆论的低地,成为全天下人众矢之的。
届时明朝在缓过劲来后,以此为借口,出兵伐顺,大顺又该如何应对?
说到底,刘芳亮还是对满清没有信心,并不看好和清方的合作。
当然,他身体里留着的华夏血液,也让他排斥和通古斯野人的合作。
“不若趁此机会攻陕或入川,还可得明朝襄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