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都只是空谈。
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少数精英官僚,远远无法满足朱琳泽的需求。
大明朝的科举四年举行一次,每次中进士的也不过四五百人,而这四五百人中又有多少人堪用还是个未知数。
不说大明朝的北廷,就说现在朱琳泽所控制的半壁江山,这四年一出的四五百人就算堪用,其数量也远远不够。
朱琳泽想要把手伸向基层,想让朝廷的政令出县城,就必须培养出数量庞大的,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办事能力的吏员。
而这,只有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才能做到。
为此,朱琳泽不顾朝臣们的强烈反对,在事后就专门设立了教育部,专职负责新式教育一事。
六部制度沿用了千年,现在朱琳泽骤然又增设一部,引起了那些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
他们担心朱琳泽会依次为突破口,日后又不断增设奇奇怪怪的部,削减现有六部的权力。
教育部虽然成立,迫于现实压力,朱琳泽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妥协和让步,科举之事一切循旧例,不在教育部的管辖之内。
教育部尚书的人选也由原来的宋应星,变更为德高望重的左懋第。
除此之外,朱琳泽也将原本的学堂更名为学校,让宋应星出任大明帝国大学的校长,其弟宋应昇出任应天府的提学官,负责应天府的各学堂的事宜。
大明帝国大学内原本也有专门的师范学堂,朱琳泽以此为班底骨架,将原本隶属于大明帝国的师范学堂独立出来,调拨经费,进行扩充成立专门的大明师范大学堂。
这些事情全部由朱琳泽亲自经手操办,连日的操劳,让朱琳泽身体有些疲惫,感到有些不适。
朱琳泽召来吴又可给他看看病,吴又可看完后表示。
“闽王年富力强,身体并无大碍,只是太过劳累,注意调养,休息几日便可。”
听说朱琳泽染病,吴又可也是非常紧张,直到给朱琳泽把完脉,吴又可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庆幸朱琳泽并未染上什么重疾。
“先生倒是越活越年轻了。”
朱琳泽见吴又可容光焕发,忍不住揶揄道。
他想起近年时间都花在军务和政务上,已经有好些时日没有见过吴又可了。
就算每次到帝国大学巡视,也没见过吴又可的身影。
“托闽王的福,又可不必为俗务所扰,平日里除了教授学生之外,便是做些学问,因此越活越舒坦了。”
吴又可收起药箱子说道。
“先生难得来一趟,今日便一起喝个茶吧。”朱琳泽对吴又可说道。
“求之不得,又可听说闽王这里有不少好茶。”吴又可说道。
“先生要是想要茶叶,只管来取便是。”
朱琳泽让府内的下人沏了茶,端上来招待吴又可。
吴又可泯了一口茶,放下茶盏说道。
“闽王这次专门设置了师范大学堂,又可有个请求。”
“先生是想也专门设置医科大学堂?”
朱琳泽猜出了吴又可的心思。
“正是,我大明朝缺的不仅仅是先生,医师也是紧缺。又可儿时学艺,又可的老师也仅仅只带出了寥寥数个医师,大学堂所采用的课堂传道受业的这套做法,培养医师的效率可比先师要高多了。
要是能培养出更多的医师,也能救下不少人的性命,这可是个大功德。”
吴又可点点头,非常大方地承认了。在朱琳泽面前他没什么好隐瞒的。
当然,他也藏不住他的心思。
吴又可虽然说的有道理,但朱琳泽筹办师范大学的银钱还是硬挤出来的,更不用说现在再专门办一个医科大学。
吴又可的提议虽好,不过朱琳泽现在并不能答应吴又可。
“先生所言有理,只是现在朝廷缺钱少粮,孤也向专门办一个医科大学堂,只是目下朝廷缺银少粮,实在没有富余的财力。”
吴又可的眼中闪过一抹失望的神色,不过很快缓了过来。
他也清楚朱琳泽现在的难处,军务、政务、拓殖活动,其中任何一项都要比他的医科大学堂有一事更加重要。
“又可冒昧了。”吴又可急忙说道。
朱琳泽笑了笑,说道:“孤答应先生,日后等朝廷有了余钱,一定办一个医科大学堂。”
“谢闽王。”
吴又可向朱琳泽点头致谢,随即又拿出一堆书稿给朱琳泽过目。
朱琳泽接过略略看了看,这是吴又可最新的研究成果。
当初吴又可在竹堑所使用的简易显微镜经过不断的改进,不仅放大倍率有所提升,成像也清晰了不少。
得益于器物的进步,吴又可得以更加清楚的窥伺到了微观世界的冰山一角。
吴又可不仅观察到了微生物,甚至还观察到了毛细血管中血液的流动以及发现了精子的存在。
这些成果在当世可都是划时代的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