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傅以渐为人迂腐,将其降为榜样,当个榜眼还委屈他了不成?”
“傅以渐还是聊城人呢,要不是闽王的新军当初在聊城苦苦支撑,他傅以渐能有今日?”
南京帝国大学堂,大学堂的图书馆已经新建完毕,为了建造大学堂的图书馆,朱琳泽不惜血本用上了从台湾运来的上好木料和玻璃。
为了更好地对外开放,朱琳泽特地将图书馆设在南京帝国大学堂的正门处,只要进了正门,引入眼帘的就是恢弘大气的图书馆。
南京帝国大学的图书馆能够容纳一万余人,可以说是目前大明朝最大的图书馆。
美中不足的是,现在图书馆的藏书并不是很多,很多书籍的股本散落在民间,未能及时收集上来。
为了锻炼大学堂的学生,图书馆由大学堂的师生共同负责运营管理馆内的藏书。
图书馆周围则有配套的茶馆以及各色商铺,以满足大学堂的师生们生活所需。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接待外来宾客的高规格客栈。这些地方无一例外也由师生们自行负责管理运营,其中多数还是商学堂的学生。
朱琳泽早先考虑过将附近的商业设施外包给外面的商户。
但思来想去,还是留着这些商铺给大学堂的学生们自行经营,用来锻炼锻炼南京大学堂的学生。
再者,这些学生学成之后都是要外派办事的,朱琳泽也不希望这些学生和外面的商人走的太近。
朱琳泽随处找了个位置坐下,图书馆内个的座椅都是暂新的刚刚上了油漆的新座椅。
空气中还弥漫着浓厚的木头香和漆味,这些座椅也都是由工学堂的学生参与设计。
在图书馆巡视了一周,朱琳泽对图书馆的工作非常满意。要不是政务缠身,他多么希望能在这个新落成的图书馆好好地读上几天书。
“兴建图书馆,此乃亘古未有之创举。”
陆闻达望着恢弘大气的图书馆赞叹道。
南京紫禁城破败,破败到连朝臣们都看不下去了,多番上奏请求拨给银钱修缮南京紫禁城。
只是这些请求都被朱琳泽给驳斥了回去。
从朱由崧在南京监国乃至称帝,直到今天,朱琳泽也未曾批过大量的银钱修缮南京紫禁城。
所作的也只不过是将南京紫禁城的破败之处稍微收拾一下。
以至于南京紫禁城破败到连朝臣们都看不下去,觉得南京紫禁城的破败有失朝廷颜面,多次上疏请求修缮南京紫禁城。
对于这些关于修缮南京紫禁城的奏疏,朱琳泽都是按下不表,除了批复:知道了。三个字之外,便再无其他的训示。
朱琳泽并不是迂腐和好大喜功之人,并不觉得南京紫禁城不修缮会影响到朝廷的颜面。
当然,他内心深处还有个心思,那就是只是把南京当做陪都,而不是打算在南京一直待下去。
随行的大臣们也跟着陆闻,纷纷向朱琳泽表示庆贺。
朱琳泽舍不得修缮南京紫禁城,但兴建大学堂方面却是舍得下血本。
大学堂从建校至今,兴建大学堂各大设置已经花费了不下百万两银元。
大学堂花费虽巨,但朱琳泽觉得这些钱花得值当。
陆闻达等人也并不是单纯的拍马屁,从古至今,收藏珍贵图书的藏书阁极多。
尤其是南方,民间多有私人、富豪之家和地方缙绅豪族兴建藏书阁,收藏宝贵的图书,几个出名的藏书阁,藏书一度十分丰富。
只是这些藏书阁重点则突出一个藏字,只有宗族内部的子弟和亲朋才有机会得以进入藏书阁阅读里面的宝贵图书。
而朱琳泽斥巨资兴建的读书馆,则对所有人都开放。
朱琳泽始终认为,知识不应该有门槛,应当向所有人开放。
得益于各书局印刷技术的提升和朱琳泽的投入,很多图书都在各大书局的努力下刊印了副本,将副本置于外部的书架上用来供人览阅。
正本则是收藏了起来,只有得到许可方有资格阅览。这也是朱琳泽为保护珍贵书籍,尤其是股本所做出的最后努力。
朱琳泽走到堆放《永乐大典》的书架前,只可惜《永乐大典》原藏于北方的京师,不少书籍已经在战乱中消失,他现在所收集的《永乐大典》连其中的一半都没有,这让朱琳泽感到非常惋惜,这些可都是民族的文化瑰宝啊。
礼部尚书王铎虽然和朱琳泽不对付,可以说处处和朱琳泽作对,但在兴建图书馆这一件事情上,王铎的态度却是大为不同,非常支持图书馆的兴建,为此王铎不仅各人捐赠了一批宝贵的藏书,还鼓动他的学生和同僚捐书。
可见兴建图书馆一举,还是很得人心的。就连一直和他不对付的东林复社人在这件事情上都难得和他站在一边。
只可惜现在馆藏图书数量还不多,但朱琳泽相信,有生之年,他一定能够丰富图书馆馆藏的图书。
各国上贡的奇珍异宝,在后续,朱琳泽也打算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