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朱琳泽此言一出,一旁的倪元璐面露不悦之色,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倪元璐是正儿八经的科班进士出身,对这个出身非常看重,朱琳泽随口就要赐陆闻达一个进士功名让倪元璐心里多少有些堵。
好在朱琳泽最终也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真赐给陆闻达一个进士功名。
帝国大学堂尚未完工,不少地方还在大兴土木。
朱琳泽同意让各学堂的学生亲自参与大学堂的设计和建设,匠学堂和工学堂的学生正和一群民夫一起将秦淮河的水引入大学堂内开凿出来的人工湖。
农学堂的学生则忙着将刚刚引入人工湖的河水引入他们的试验田,只是试验田的地势要高出人工湖不少,这些学生们并未成功将水引入试验田。
农学堂的学生们唉声叹气,本以为能从湖内直接引水浇灌试验田,这样每日也能节省下不少挑水的时间,不想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闽王。”
宋应昇见朱琳泽来大学堂视察,急忙迎了上来。
学生们听说是闽王,也顾不上地面上满是污泥,齐刷刷地跪下了。
朱琳泽虚抬了抬手让他们起来,朱琳泽问宋应昇道:“宋应昇,你兄弟宋应星现在何处?”
农学堂、工学堂由宋应星两兄弟负责,农学堂和工学堂的学生都在这里,只见宋应昇不见宋应星,这让朱琳泽感到有些奇怪。
“闽王,兄长带了几个学生去搬闽王设计的机器了。”宋应昇回道。
“什么机器?”朱琳泽不解道。
他画给宋应星、宋应昇兄弟二人的图纸太多了。天知道这一年多来这两兄弟根据他给的几张潦草图纸能捣鼓出什么来。
朱琳泽是文科出身,数理化是他的短板,那些图纸,与其说是图纸,倒不如说是草图。朱琳泽把这些草图交给宋应星兄弟二人,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看宋家两兄弟和大明朝的能工巧匠能捣鼓出什么花样了。
实际上朱琳泽也就只抱着玩一玩,试一试的态度,并不报多大期望。
“属下不知,属下只知道,兄长是要搬那机器过来引水的。”宋应昇说道。
朱琳泽走到试验田前,这些试验田全部严格地以亩为单位,种植着朱琳泽从各地淘来的农作物种子,用来育种以及推算作物的亩产量。
朱琳泽蹲下身,娴熟地从地里挖出一个孩童拳头大小的红薯,让身旁的随从拿水冲洗了一番,冲洗干净之后,朱琳泽直接放进嘴里啃了一口。
小时候在乡下,他也没少偷村里农户的番薯偷偷烤了吃。
朱琳泽细细品尝了一番,这时代的红薯除了不如后世的甜之外,口感上的差别不大。
当然,最大的区别还是大小,朱琳泽又随手挖了几个,相比后世的红薯,这个时代的红薯大小要小上不少。
朱琳泽就地挖了一筐起来,让宋应昇过秤之后就地烤了起来。
“这红薯每亩能产多少?”朱琳泽问宋应昇道。
宋应昇对试验田红薯的产量早就烂熟于心,给朱琳泽报了一个平均数:“春薯要比夏薯产量多不少,农学堂的红薯试验田有三十亩,平均每亩春薯产量两千四百六十一斤,夏薯产量一千八百三十六斤。”
这个产量还是比较可观的,朱琳泽搓了搓手,继续问宋应昇道:“向灾区推广种植红薯,以解灾民之饥,宋学正以为可行否?”
宋应昇没有贸然回答朱琳泽的问题,试验田种红薯是一回事,向大灾之区推广种植又是一回事。
这可是事关成千上万灾区百姓的吃饭问题,宋应昇必须非常审慎地回答这个问题。
见宋应昇迟迟没有给出答复,一旁的倪元璐看的都有些急了,想要催促宋应昇。
朱琳泽却是止住了倪元璐,让众人席地而坐,将刚刚烤熟的红薯分发给众人。
“这个问题宋先生可以想好了再回答,诸位学子是宋先生的学生,也是孤的学生,今日我等皆是以师生的身份在这里谈学论道,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朱琳泽拿起滚烫的红薯,剥了皮,往红薯上吹了吹气,就地吃了起来,细品之下,竟也有几分儿时的味道。
“学生有话要讲。”一名学子举起手道。
举手发言是大学堂内的规矩,不管是哪个学堂都是如此。
“讲。”朱琳泽示意举手的学子大胆讲下去。
“学生以为,试验田种植出来的红薯亩产量仅仅只能作为参考。”那学子道。
“试验田的这三十亩红薯,是学生们每日精心照料,方才有此产量,且这些田都是在大学堂高墙之内,无野兽之扰。
若是寻常百姓种植此物,未必能想学生们打理的这么好,再者,学生听福建种植此物的农民说,野猪等野兽最喜拱食此物,不胜其扰......”
“林田......”
这位农学堂学子的话让宋应昇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这个林田也太不会说话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