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统一战线,但也要看对象。
朱琳泽要团结的主要对象是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摇天动和黄龙这些打着义军旗号的匪寇还入不了他的法眼。
朱琳泽将降表搁置在一旁,询问李定国张献忠之事。李定国到南阳之后,他就让李定国给张献忠致书张献忠和他的三个兄弟。
大西军这支日后在抗清战场中大放异彩的军队,朱琳泽还是有招安的打算。
大西军是一支好军队,只是摊上了张献忠这么一个脑瘫的领导。
“尚未收到回信。”李定国失望地摇摇头道。
他多么希望这次收到的不是摇黄十三家的降表,而是他义父和他几个兄弟的降表。
闽王日后肯定是要收复河山,一统天下,李定国不想与张献忠以及昔日的袍泽为敌。
李自成在收到辛思忠的信件后陷入沉思,辛思忠的为人李自成清楚,断然不会在这么重大的事情上欺瞒他。
明军涉险出兵相救顺军出乎所有大顺将官的意料,只有刘芳亮表现的比较淡定。
当然,李自成更关心的则是这支明军的战斗力,半个时辰全歼清军的两个牛录,还他娘的全是清一色的满洲八旗兵。这让李自成大受震撼,这还是他认识的那支明军么?
这等战绩,大顺五营在全盛时期也难以做到。明军战斗力如此之强,下江南之举似乎也不可心。
陕西丢了,现在东下取江南又出现了变故,李自成又不想留在荆襄直面清军主力,思来想去只有入蜀这一条路可走。
要么入蜀从张献忠手里将属地抢过来?李自成萌生了这么一个想法。
他和张献忠的关系本来就不好,在大顺军溃败后,张献忠直接放弃了李自成当初给他封的秦王,私自建立大西政权,并改元大顺。这让李自成心里非常不舒服。
张献忠这厮分明是在羞辱、恶心他李自成。
“诸位以为如何?”
李自成一时半儿拿不定主意,毕竟这次的决定关乎整个大顺政权的存亡。他召集来众将僚佐,将辛思忠、朱琳泽的来信遍示大顺的核心高层。军中大将有不识字的,则让幕僚们不念给他们听。
“臣以为明军不可信,明军这是想以我大顺之军力,屏护其江南,我大顺之军,焉能给明军当枪使?”牛金星首先站出来反对。
他已经做了两手准备,一手收拾了家当,一手派人和清军和谈表示愿意降清。现在和南明合作,开什么玩笑?
大部分将官也表示反对和明军合作,这些将官眼中对明军都是轻蔑之色,对纸上的战绩亦是不以为然,虚报战功乃是明军为数不多擅长的事情,明军的战报信不得。
刘芳亮则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李自成看向刘芳亮:“芳亮,这纸战报你怎么看?明军的战绩是真是伪?明军的合作是否有诚意?”
刘芳亮是殿内大顺军诸将中唯一和明军交过手的将领,李自成想听听刘芳亮的意思。
李自成亲自点名,刘芳亮只得站了出来,实话实说道:“大伙就算不信明军,也得相信自己人,臣与辛思忠共事多年,辛思忠的为人臣清楚,这份战报是真。南明闽王的军队,的确战力不俗。臣曾在天津卫河败于朱琳泽之手,臣败的心服口服。”
刘芳亮当初和朱琳泽勤王交战的时候,大顺军的军力还处于鼎盛时期。
天津卫河一战,李自成也知道,不过当时李自成只是对南阳王朱琳泽这个名字多留了个心眼,也没太当回事。不想今日从南阳王摇身一变,变成闽王的朱琳泽成了他的劲敌。
伤痕累累,躺靠在太师椅上刘宗敏闻言脸色也变得非常难看,真如刘芳亮所言,那江南,大顺也去不得了。
“我大顺经营荆襄两年,荆襄之地可比陕地还要稳固,若和明军联手抗清,我大顺在荆襄大有可为。”负责留守荆襄的白祖旺也主张和明军合作,留守荆襄。
荆襄是大顺最后一块根据地,也是最稳固的一块根据地,要是丢了荆襄,他们可就从政府军变成流寇了。白祖旺不想放弃荆襄之地。
“陛下。”顾君恩硬着头皮向前一步,说道,“闽王朱琳泽多次致信言共同抗清之事,其军屯于南阳已久,要是他们想乘机攻我大顺,早就动手了。
如今明军主动出手相救,足见其诚意,臣以为,联明抗清之事可行,朱琳泽所提出的抗清民族统一战线,大有可为。
以我大顺一支孤军难敌清军,但要是和明军联手抗清,必能抵挡清军之锋镝。”
不出所料,顾君恩的发言引起了大顺文武百僚的猛烈抨击。
文臣们很多都给自己找好了退路,像牛金星这等已经遣使联系满清,商谈投降事宜的不在少数。
而武臣则是和明军交战多年,骤然和明军合作,一时接受不了。
李自成细细咀嚼着顾君恩的这番话,也觉得顾君恩说的有道理。
在京师和山海关的时候,顾君恩就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李自成现在也后悔当初没有采纳顾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