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最多的却不是李姓。
因为以前就不叫李家镇,叫王家乡。
这个名儿是三年前完工落成,镇里专门给改的,镇中庶民无一人有怨言,反而一个个目露羡慕。李家镇的李,是李良花的李。说起李良花,十里八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堪称传奇的老寡妇!
别看这位上了年纪,大字不识,人家可是被国主接见过的,国主还帮她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如今都被供在县衙呢。本地官吏逢年过节还上李良花家里慰问,米面粮油就没有断过。别看米面粮油数量不算多,但听闻是国主特地叮嘱给的,让下面的人不能怠慢老人。
呵呵,要知道本地官老爷都没资格见国主,更没资格逢年过节收到国主的礼物。
她,李良花,啥都不用做就能有。
这样的好运道,咋能不羡慕?
村里搬迁后,李良花还分到了一套不小的宅子,儿女孙辈都跟她住一块儿,享受天伦之乐。街坊邻里谁提到她都羡慕到心里发酸。
一些同村老人还咂舌后悔。
哎,你们不知道啊,她刚守寡的时候,养不起几个孩儿,托媒人想改嫁,还说到老子家里来着。只是当时太穷了,她又不肯丢掉前夫的娃……现在想想,真是后悔!
也有人抱怨自家媳妇不如人家。
都是大字不识,都是家里田里的一把好手,也不差什么啊,怎么婆娘就不如人了?
婆娘早就死了的无人反驳。
婆娘还在世的直接开口呛回去。
老不死的,知道哪里不如人吗?她李良花早早死丈夫,老娘没她这个福气!你要也早死了,老娘也学她寡身带娃,光宗耀祖!
时间一久,话题渐渐淡了。
今日会被重提,则是因为官府有动静。
二三十个衙役敲锣打鼓,抬着红绸箱子,一脸喜气洋洋往李良花家里过去。为首的还是本地县令,县令还破天荒穿上了官服。要知道官服可不是天天穿的,一般都是正经场合或者重要节日才会穿一穿。街坊邻里好奇。
“今儿又有什么大喜事?”
“这是谁家出了状元?”
“呸,状元可都是文曲星,能托生到咱们这?看方向,准是往李良花家里去的!”
街坊邻里心里更酸了。
胆子大的,还往人家家门张望。
为迎接县令大驾,李良花的孙子开了大门,几个儿子带着孩子出来齐齐排好,给县令行迎接大礼,家中女眷则忙碌着收拾,在后厨准备吃用。县令问:“李硕人可在?”
李硕人指的是李良花。
诰命四等硕人,县令见了都行礼。
李良花长子也上了年纪,白发满头,努力摆出体面:“母亲她不太舒服,还没起。”
不知道县令不年不节来家里作甚?
县令转身从属官手里捧来一卷东西。
姿态珍重且小心。
他道:“是大喜事啊!”
李良花听到动静也醒来了,在两个孙女搀扶下晃悠悠过来,县令看得青筋狂跳,急忙让人端来躺椅让老人家好好躺下。李良花急忙摆手,贵客上门,自己躺着多失礼啊!
县令按住她的手。
又让人搬来一张小马扎给自己坐,道:“您啊,安安心坐着,听我给您念就是。”
他对李良花这个老太太很满意。
因为对方的存在,他管辖的地区还能占到不少资源,跟上面要钱要人都理直气壮。
他知道老太太地位特殊。
但没想到会特殊到这一步。
名臣名士传,她独占一位,还是压台!册子一出来,这一份就辗转送到自己这里。上面的意思很明显,这事儿一定要大肆宣传。
他思来想去,决定亲自送上门。
亲自念给老太太听。
李良花不懂,只认出上面的画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