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九百三十七章 每一次的选择,都有意义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翊钧下了一道堪称严酷的圣旨。

    势豪乡绅们过年贺表上的承诺,他记得一清二楚,势豪乡绅们是不是在哄皇帝开心,朱翊钧不管,反正说到就一定要做到。

    “戚帅府上的花也保住了。”冯保为皇帝奏闻了一件好消息。

    戚继光有很严重的战争后遗症,这不是矫情,是解刳院对数百名包括戚继光在内的战场老兵,进行了为期五年的长期跟踪观察得到的结论。

    此病主要表现就是个人在经历、亲身遭遇,自身他人创伤、极度血腥等场景,长期遭受严重死亡威胁,或多次负伤后,出现的精神问题。

    常常出现而且长期存在:噩梦、易怒、失眠、焦虑不安等等严重影响生活的负面情绪。

    如果是轻度后遗症,还有办法缓解,只要长期不接触戎事,人们就会慢慢遗忘那些痛苦的回忆。

    戚继光的后遗症非常非常严重,作为大将军他又不可能不接触戎事。

    经过大医官们长期以来的观察,发现戚继光在看到花开的时候,焦躁情绪会大幅度缓解,可能是生命的绽放,让他感到了心安。

    虽然很奇怪,但皇帝陛下在大将军府种满了花,一年四季都会盛开,还准备了一个温室,如果戚继光感到焦躁,就可以得到情绪上的安抚。

    可是因为暖冬寒春,戚继光在二月三日上奏,要拔掉府上所有的花,因为养这些花,非常的费水。

    皇帝自然不肯准许,从玉泉山到西直门,势豪起了百余座大厝,家家户户都带园林,这帮虫豸能用水养花,戚继光不能用?

    朱翊钧宁愿去抄家,都不肯让戚继光拔掉那些花。

    人的精神不好,身体的机能会快速下滑,这是经过解刳院实践证明的,解刳院大医官用了五年才找出的唯一缓解办法,这次连续三天的雨,让戚继光打消了这个念头。

    “廷臣廷推,由山西巡抚周良寅到刑部做左侍郎,和凌次辅一起做刑部堂上官。”冯保拿出了一本奏疏,李世达被罢免,刑部阙员,廷臣廷推周良寅。

    “周良寅不是去吏部更合适吗?他在山西清汰冗员,就做得很好。”朱翊钧看完了举荐的奏疏,有些奇怪的问道。

    周良寅在山西搞得清汰,可以说是大成功,减少了山西各衙门超过六成的冗员,极大的缓解了山西财政支出压力,提高了山西的行政效率。

    而且这种清汰办法,从山西向北直隶,快速扩散,十八年前,周良寅还是个贱儒,现在已经成了国之干臣。

    朱翊钧有点怀疑,这是在搞升官劝退的那一套,海瑞就被这么搞过。

    “周良寅去刑部最合适,总得让他缓一缓,过刚易折。”冯保解释了一番为何大臣们觉得他适合在刑部。

    因为他山西搞出来的动静太大了,杀的杀、流的流,罢免的罢免,抄家的抄家。

    这周良寅要回京继续清汰,就过于刚猛了,很容易折断,到刑部一段时间,积蓄一些力量,沉淀一下,在京师站稳脚跟后,再做打算,才是为官之道。

    “好,宣周良寅回京。”朱翊钧觉得大臣们的主张不错,确实不是升官劝退的玩法。

    升官劝退是明升暗降,不让接触到权力,不让你满心抱负得到展布,刑部左侍郎,那可是实权官员,手里的权力很大。

    “其实文成公风光大葬,激励了不少的官吏,求荣得荣,则前赴后继。”冯保小心提醒了下陛下,维护王崇古的身后名,陛下还有收获,而且很大。

    在王崇古以万历维新功臣第三的身份下葬之前,有许多人怀疑,王崇古不得善终,因为王崇古得罪过皇帝,这是众所周知之事。

    但王崇古的风光大葬,代表了皇帝是个无情的政治机器,对于功过的判定,完全看对国朝贡献,只要做的事有利于国朝,就能求得身后名。

    冯保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至少很多大臣们办事,更加尽心了,丁亥学制、驰道修建、机械官厂等等,都表现的格外明显,说一句政如流水,水到渠成都不为过。

    皇帝的每一次选择,都在夯实万历维新的根基。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