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八百八十六章 国事从不是儿戏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这本起居注上,还有万士和的亲笔批注,万士和就写了四个字,睿哲天成,这四个字也是张居正讲筵之后,在文华殿上,对陛下的评价。

    在叶向高看来,万士和的评价已经非常中肯了,万士和根本不是个谄臣!

    在叶向高研读林辅成的《百工兴衰聚散五枢论》的时候,大明皇帝已经抵达了南湖别苑行宫。

    南湖别苑行宫在南京城外莫愁湖畔,大明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就修了这一个行宫,其余时候都住的民舍。

    后来各地衙门为了迎接皇帝继续南巡,才相继修了济南府桃山驿新宫、徐州行宫、扬州瘦西湖行宫等等。

    天气不是很好,烟雨朦胧,而一队车驾,驶入了莫愁湖畔,除了每半年检修一次之外,莫愁湖行宫是不允许任何人进出的,很快张宏就带着宫人们开始打扫。

    缇骑如同掘地三尺一样寻找着可能存在的隐患。

    巨大的封舟还在长江上飘着,所有人都以为皇帝在封舟上,殊不知皇帝已经下榻行宫,张居正、戚继光是外廷少数知道皇帝确切位置的人。

    一直到第二天封舟靠岸,迎驾的应天巡抚王希元、南衙缇帅骆秉良、松江水师总兵陈璘、水师提督内臣张诚、南衙织造太监张进、魏国公徐邦瑞、徐维志才知道皇帝没有在船上,南衙官员收到了皇帝的旨意。

    皇帝休息三日,让南衙准备公审事宜,五十六家以贩卖大明丁口为业的势要豪右之家,满门抄斩。

    而后皇帝会在南衙停留两个月的时间,办完南衙选贡案后,才会继续南下。

    “江南好,是真的好啊,这呼吸都顺畅了几分。”内阁次辅王崇古看着莫愁湖的风光,心情极好,也就是他身份特殊,只能死在任上,否则他真的想致仕留在江南。

    张居正不语,一味地看奏疏、贴浮票。

    这王崇古仗着自己年纪大,什么活儿都不干,事事件件都贴个‘从元辅议’,主打一个没有意见。

    “宫里的事儿,我都听说了,你肯定也知道了。”王崇古看张居正终于贴完了浮票,说起了他听说的一件事,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瘦西湖行宫发生的事儿,陛下也没有刻意下旨保密,这慢慢就传开了。

    张居正倒是没否认,确定的说道:“当天我就知道了,王者无私,陛下没有家事儿,都是国事。”

    内阁当然要知道,因为如果真的让冉淑妃北归,两个皇子,怕是也命不久矣,这种宫里的巨大变化,外廷自然要知道。

    王者无私,天下江山系于皇帝一人。

    “你不觉得…我是说…哎呀,我的意思是,完全没必要嘛,那是陛下枕边人,不用把治吏的手段,拿出来治理后宫,我觉得王皇后母仪天下,处置张弛有度。”王崇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王崇古觉得陛下处置不好,不如王皇后。

    皇帝既然告诉张居正,就是告诉外廷,内阁要对这件事有个态度,哪怕是含混不清。

    张居正沉默了下,摇头说道:“陛下其实是个至情至性之人,那时候谭纶重病,不省人事,陛下每日都要询问情况,变成今天这样,实乃江山社稷之重的必然。”

    陛下的是个很宽仁的君主,无论谁反对,张居正都是这个态度。

    在矛盾冲突没有激烈到不可调和之前,陛下都是愿意商量,且愿意给极好条件的,规则也很明确,再一再二不再三,当然,该动手的时候,陛下不会犹豫。

    可是长期政治斗争,让陛下变成了这样,是国事所累。

    怪冉淑妃动心思?宫里每个妃嫔都会动这种心思;

    怪皇帝处事偏激?任何人坐在那个位置上,经历了十七年复杂残酷斗争后,都会变成那个样子。

    但凡朝臣们有点恭顺之心,少弄点选贡案这类的逆案,陛下也不会如此的偏激。

    张居正其实理解皇帝,选贡案的关键时刻,皇帝对冉淑妃起了疑心。

    宫里从来不是密不透风,王景龙闯进了乾清宫、皇宫中轴线付诸一炬、西山袭杀、仁和大火等等,这些案子,让皇帝不得不起疑心。

    针对陛下的刺王杀驾,从来没停止过,冉淑妃动心思,万一想要在外廷有所助益…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