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三百二十五章 至此,只是人间君王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陛下,臣有勘误,大明儒学士总是在说,万历历书是泰西天学历书,是西法,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一种说辞,即便是抛开泰西历法不谈,臣的律历也比西法准确,这是大明的历书,臣以为,西法不妨于兼收,诸家务取而参合。”朱载堉对这种流言颇为恼火!

    万历历书的修撰,是大明皇家格物院的集体努力,西法的确有一些作用,可朱载堉本人的律历,也要比泰西更加准确一些,怎么就可以看做是西法?

    鼓噪这种风力舆论,显然是想要反对大明新的历法的推行。

    “朕知道,朕知道,皇叔莫急,朕的御书房里,并没有收到这种奏疏。”朱翊钧笑着摆手说道。

    在坊间鼓噪也就罢了,若是拿到皇帝面前这么攻讦万历历书,朱翊钧一定会给那个人一个大逼斗。

    大明皇家格物院,一百余名格物博士的努力,被他们用一句西法,就给否定了,贱人、贱己、轻贱大明。

    “以集体一等功赏牌规制,一体恩赏大明格物院格物博士。”朱翊钧查看了所有的测算题目后,对朱载堉的工作,做出了最高规格的恩赏,集体一等功赏,等同于灭国功勋。

    大明的灭国功勋之中,倭国的令制国不算一国,整个倭国算是一国,在五等功功赏牌的政令推行至今,这是唯一一次大明皇帝恩赏出了一等功赏。

    历法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穷民苦力一年收成。

    住在城里的老爷少爷们,其实对种地并不了解,大明收粮食的季节,叫做抢收,不是和人抢收,而是和老天爷抢收,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收成,而且岗漠地的土地极为贫瘠,收成的时间更多,抢收就成了农忙的原因之一。

    节气更加准确,代表着大明百姓们可以更加准确的安排农桑的灌溉和收获。

    种田的农户已经忍受了朝廷的藁税、地主的谷租、乡贤们的朘剥私求,可如果这些粮食,因为历法不准确,导致一年的辛苦都烂在了地里,那才是欲哭无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痛。

    朱翊钧在西苑宝岐司亲事农桑,也曾经到田间地头亲事农桑,这是他的不务正业,就种地这块,十分不客气的说,张居正都不如朱翊钧懂得多。

    朱翊钧不认为他的恩赏过于恩厚,穷民苦力的抗风险能力几乎没有,失地百姓的增多,的确是缙绅们兼并所致,也有历法不准的问题所在,历法不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抗风险能力,直接归零。

    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大明朝时候,皇权已经不怕势要豪右,势要豪右已经不是世家天下时候,能够左右天命了,大明的皇权,唯独怕百姓们走投无路,因为大明因此而建立。

    高迎祥高闯王没能打进京师,把大明皇帝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李自成李闯王,这第二代闯王,真的在崇祯十七年,打进了京师,灭亡了大明。

    “陛下圣明。”张居正一看朱载堉的神情就知道,朱载堉打算拒绝,张居正直接堵了朱载堉的话,不必拒绝。

    这个一等功赏,从设立之初,制定的超高标准,就没打算发出去,现在恩赏给了朱载堉。

    标准的制定,如果是局限于某种特殊条件,显然是为了某些人专门开的门,而标准的制定,高不可攀,那就代表着从来没打算让人入门。

    一等功赏,就是这个高不可攀的门槛,大明英国公府以灭安南封公的超高门槛。

    朱载堉有些懵,显然,大明皇帝要发一等功赏的奇功牌,是提前和张居正沟通过的,张居正赞同了陛下的突破常规的胡作非为。

    “臣叩谢陛下圣恩。”朱载堉只能甩了甩袖子,领了这份泼天的富贵,一等功赏牌的恩赏规格,比免死金牌还要好使,只要不谋反,基本不会被陛下扔到天牢里。

    这是格外的恩荣。

    在崇祯六年时,耿定向的徒孙,焦竑的弟子徐光启,就修好了《崇祯历书》,长达十年的崇祯历争开始了,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徐光启的《崇祯历书》在多次月食和日食中,表现极好,终于在崇祯十六年推而广之。

    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吊死在了煤山之上,大明亡国。

    在鞑清近三百年的国运中,清廷的钦天监,十分聪明的进行了技术封存,完全照抄徐光启的崇祯历书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推算,只在康熙年间出错过一次,还是钦天监的官员抄错了。

    “冯大伴,将此进表,送到-->>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