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龙、杨朝栋这些逆贼的人头不重要,把鼓尽数夺走,这播州世袭的土司,就烟消云散了,哪怕杨应龙侥幸活了下来,他没有铜鼓,也没有人认可他了。
这诸葛铜鼓,在西南就象征着天命,而且很难伪造。
“此鼓在西南价值不菲,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擂鼓山颠,群蛮毕集。”曾省吾详细的介绍了下诸葛鼓的样式。
铜鼓高二尺许,径一尺八寸,分胴、腰、足,鼓面微出沿,鼓壁较薄,胴部微隆,腰收缩,足部外扩如喇叭口。
鼓面中心饰浅浮雕十二芒太阳纹,鼓面和鼓身各有三道比较宽的主要晕圈,由云雷纹、希纹、鹭鸟纹等纹饰组成,这种花纹极为繁琐的铜器,生苗熟苗都无法自制。
“谢大司马教诲。”梁梦龙明白了此战的关键,用战争论去解释的话,这铜鼓是人心所在,就是敌人抵抗意志的具现,大军开进,重要的就是把这些鼓拿走,杀掉贼酋死硬,没有鼓,这些贼人就无法聚集,播州之战才可以彻底平定。
“兵部有实物,你去看看再前往四川。”曾省吾平九丝一共得了九十三面铜鼓,其中最好的一面送到了内帑宝库,兵部有三面诸葛铜鼓,梁梦龙有了实物参考,就不会放过了。
这都是曾省吾当年平九丝的经验,都传授给了梁梦龙。
朱翊钧在廷议之后,留下了元辅张居正,次辅凌云翼和大将军戚继光,一起到了通和宫御书房议事,主要还是议论平定播州戎事。
“此战真的不需要派京营锐卒前往四川吗?”朱翊钧询问戚继光的意见,西南二十四万汉军,八路并进,朱翊钧生怕互相掣肘,反而闹出笑话来。
京营锐卒压阵,就是闹出笑话,也有兜底的手段。
“陛下,派了反而适得其反,臣以为不必。”戚继光给了明确的答案,他知道陛下不通军务,这么想非常正常。
戚继光详细解释了下为何会适得其反,派了京营前往四川,京营和地方汉军,不是一个指挥系统,更加难以协调,争功就成为了必然,反倒是制造一大堆不必要的麻烦。
戚继光面色复杂的说道:“若是三个月就打完了,也还好,一旦经年累月,京营锐卒恐怕会和地方汉军打起来,等同于朝廷军队左手打右手,反而给杨应龙看了笑话去。”
“会打起来?”朱翊钧极为惊讶的说道。
“会。”戚继光摇头说道:“一定会。”
“入朝平倭,大明京营三万,就和辽东军四万,发生过冲突,而且不止一次,最多的一次,京营锐卒四百人和辽东军四百人打起来,一人挨了二十军棍,彼此仍然愤愤不平。”
“这不稀奇,北宋时候,有五路伐夏,也是类似的事情发生,本来碾压之势,生生吃了败仗。”
派京营压阵看起来是兜底,其实是胡闹。
时间稍微长点,京营觉得自己是京师来的,一定会指手画脚,地方军自然不服气,就会暗中给京营下绊子,也不用平播州了,光内讧去吧。
而且这京营和地方军发生冲突,京营还会吃亏,为了不被军法处置,但凡是打起来,都是赤手空拳的打,械斗会被视为哗营,是要砍头的,赤手空拳打斗,就只讲血勇之气了,不那么讲配合协调。
京营四百人和辽东军四百人赤手空拳,辽东军人高马大,京营锐卒不遑多让,最后就打了个平手,辽东军私下里看到锐卒还会说,吃了那么多饷银,也不过尔尔!
行伍之间最容易斗气,京营锐卒那叫一个气,又没处撒,最后都撒到了倭寇身上。
“如此。”朱翊钧哑然,他从不插手具体指挥,但凡是他插手了,这些年,大明军绝对不会赢得如此轻松!
张居正和凌云翼互相看了一眼,彼此都是有些心有余悸,他们也是比较支持派出京营压阵的,但现在戚继光一解释,他们才知道,原来不能派,怪不得之前大司马曾省吾,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曾省吾反复强调,西南汉军可信,不仅是可以信任他们不会拥兵自重,更可以信任他们可以打赢,不要画蛇添足反成害了。
谁跟你蛮夷是老乡?即便是大明王化云南两百年,这种想法,在汉军中仍然十分普遍。
八路齐头并进,二十四万汉军,其中七路主要负责压阵和武装巡游,震慑土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