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九百九十五章 失败是日常,成功才是偶然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设施不是修好了,就能用到天长地久,需要年年修缮,这三百里济民渠的维护费用就落在了地方衙门身上。

    刘玉山的算法,就很鸡贼,把三百里济民渠维护成本减掉新垦田亩所增田赋,摊到新垦土地上,得出结论,百姓欠朝廷的!每一千石粮就欠三分银!

    “刘玉山的意思是,让这三百里济民渠的百姓交银子,不多,一亩地十文。”朱翊钧活动了下肩膀说道:“百姓从来不欠朝廷的,也不欠衙门的。”

    地方衙门维护济民渠,多出来的田税赋不足填平支出,这个亏损,主要是朝廷为了应对天变,对田赋进行了大规模的减免。

    这里面矛盾很有意思,朝廷不可能补这个亏空,地方衙门不想认这个亏空,最终,就想到了能不能问百姓要沟渠维护费。

    冯保斟酌了一番,才回答道:“臣觉得不能开这个口子,臣不会垦荒,也不会种地,更不会勾稽,这账臣算不明白。”

    “但,臣知道咱大明朝的官吏士绅是什么东西,只要这御书房里一朱批,这三百里济民渠的垦荒土地就跟百姓没任何瓜葛了。”

    冯保不是不明白问题的关键,他就是给文官上眼药!说文官的坏话!

    文官的坏话,每天都要说,不能不说,要时时刻刻对这些人精保持足够的警醒!

    “你说的对。”朱翊钧对冯保的看法很认同,衙门亏的再多,那都是公家的钱,但,土地兼并,兼并到手,就是私门之利了。

    一亩十文,看似不多,但只要皇帝一准奏加赋,那各种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就会扑面而来,这一道朱笔批下去,就是私掠许可证,就是准许兼并的圣旨。

    朱翊钧又把奏疏看了一遍,才说道:“这里面有个重要的问题,这条三百里通和济民渠真的亏吗?衙门是做买卖的吗?只计较盈亏,不计较安土牧民之重?”

    “三分银能多打一千石粮食,多大一件美事,真闹出民乱来,就知道改悔了。”

    “哪怕只看精算,冯大伴你说,地方衙门真的没收这笔疏浚沟渠疏浚之费吗?”

    “陛下圣明,这地方衙门,巧立名目,不合理的银子都要收,这合理的银子,怕是早就收到一百年后了!”冯保赶忙说道。

    皇帝真的不好糊弄,对地方衙门什么样子,皇帝心里有数。

    “这奏疏其实是一次试探,咱大明,有些个衙门,有点入不敷出了。”朱翊钧看着奏疏,面色有些凝重。

    这本一看就有问题的奏疏,朱翊钧之所以愿意肯消耗精力去处置,而不是简单盖一章处置,不是这本奏疏说的多么有道理,而是这本奏疏折射出了一个问题。

    天变之下,朝廷连年减免田赋的特殊背景下,大明地方以田赋为财税主体的衙门,利益分配出现了问题。

    简单而言,狼还是那么多,肉不够吃了。

    肉食者还是那么多,肉少了,可不就得想方设法的从百姓身上搜刮?小农经济下,不把手伸到百姓米缸里,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官吏士绅连骂名都不想背负,让皇帝来挨这个骂,担负这个骂名。

    冯保想明白了陛下说的话,眉头紧蹙,这个问题确实有些棘手,大明地方衙门,可不都是松江府那么富,松江府银子多到可以给陛下修行宫。

    “陛下,这该如何是好?”冯保想不到好办法。

    “不管。”朱翊钧想了想,说了他的处置办法。

    “不管?”冯保这下真不明白了,看起来很严重的问题,陛下的处置居然是不管。

    朱翊钧解释道:“冯大伴,官吏在试探朕,之所以要试探,就是他们不敢胡来,所以才要请朕圣旨。”

    “为何不敢胡来?怕朕威罚,偷偷摸摸的干,被巡按、巡抚弹劾了,就是丢官帽,这官帽比他们命都重要。”

    “其次就是怕民乱,这减田赋是昭告天下万民知晓的国策,不敢在田赋上做文章,只好想别的办法,没圣旨,出了民乱,地方官吏要掉脑袋的。”

    朱翊钧给的办法是不管,但凡是能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就收到银子,这帮虫豸不会把奏疏写到皇帝面前。

    大明百姓可是会武装抗税的,每年衙役下乡收田赋,那是‘千人奋梃出,万人夹道看’,若是胡来,那就是‘斩尔木,揭尔竿,-->>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