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二十九章 立碑、起屋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乌巢河水滚滚流淌,山林间一片秋雨濛濛。

    大白脖颈上套着绳索,拉着大车前行,小黑在后紧紧跟随,遇着水沟泥坑时,就帮忙一起推动车轮,尽量保持车驾的平稳。

    没办法,今年秋雨太多,一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

    大车拉着一方六尺高、两尺宽、半尺厚的石碑,刘小楼坐在石碑上,手打帘篷,向着四下打量,目光中一往情深。

    路,还是那条路,山还是那条山。

    水,也依然是那么水。

    看也是看了那么多年,可最近这几日,是怎么也看不够。

    自己家的院子,谁看得够?

    车轮辘辘,在泥地上碾过深深的车轮印,不停向前,终于在一条山道下停了下来。

    再往前,就要登山了。

    刘小楼下车,将车上载着的石碑提下来,提到山道边早已选定之处,落入提前挖好的坑里,然后大手一挥:“埋!”

    大白和小黑立刻蜂拥而上,有喙的用喙,有爪子的用爪子,将堆积的泥土填回去。

    很快,石碑就立好了。一鹅一猫又在碑上、泥土上不停扑腾,将石碑加固。

    等一鹅一猫折腾完了,眼巴巴看着刘小楼,刘小楼便上去踢了两脚,以为验收,然后满意的点头称赞:“今晚吃灵米粥,一人两碗!”

    于是,一鹅一猫欢快的翻起了跟头。

    碑上写着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三玄门。

    这是刘小楼亲笔所书,虽然不是那么很好看,但胜在笔力刚劲。开玩笑,毛笔都被他写折了三支,能不刚劲么?三个刚劲的大字刻在石碑上后,望之也别有一番味道。

    彰龙派将整座乌龙山划给了刘小楼,却不意味着他要将石碑沿着乌龙山立一圈。八十六处山头、十七条峡谷、二百余座洞穴,方圆百里,要立多少座石碑?

    也没有那么划界的,更不需要。

    将来若有那不开眼的要来乌龙山立万,过去彰龙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管他,如今

    好吧,彰龙派很可能依旧会睁一只闭一只眼,但三玄门却不会了,想要过来安营扎寨——不是,想要过来建立宗门,你得问问咱手上的山基簿答不答应!

    以自己筑基的修为,料想也应付得过来,而自己应付不来的那些人,恐怕对这穷山恶水也不大看得上眼。

    所以,立碑都是立在主山之下——现在的乌龙山主山,毫无疑问就是乾竹岭!

    无论彰龙派还是丹霞派,又或者是天姥派、罗浮派、金庭派、南海剑派,乃至衡山三坛、大封山韩氏等等等等,概莫如此。

    乾竹岭正面山道旁立碑,意为山门,访客登山,于山门前止步,否则便是侵犯之意。

    只是目前也没个人值守山门,这却有些挠头。

    又瞟了瞟翻跟头的一鹅一猫,不禁有些叹气,两個畜牲要是能说话、能看帖就好了。

    盯着石碑又琢磨了多时,跟附近弄了几块草皮苔藓盖上去,显得稍微有了些年份,满意的点点头。

    “好了,回山吧,煮粥。”

    一鹅一猫如蒙大赦,“嘎嘎”、“喵喵”叫着冲上山道。

    “回来!车——”

    两个畜牲又冲回来,套车的套车,推车的推车,消失在山道间。

    刘小楼在新立的山门前左顾右盼了多时,又回望远处,终于等来了五驾大车组成的车队,牛车两驾、驴车三驾,车上载着一个个箱子和一件件工具,车下二十余人伴车而行,有男有女,领头的是村里的田伯。

    “田伯,不是都说了么?帮我把人召集起来就好了,您那么大岁数了,怎么还来啊?”刘小楼连忙迎了上去,嘴里抱怨起来。

    田伯笑道:“这不是好端端的,老头我身子骨也硬朗,每日习练你教的那几个吐息活动之法,好得不得了!三玄门两代都是老头我看着长大的,如今终于要起大院子了,我能不来给你看着?”

    刘小楼也只能由他:“那您就少干点,最好别干,管着他们、督着他们就好!”

    田伯笑着将身后的人介绍给-->>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