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上,东方同盟国家加入了国联,在国联的各项议题上与帝国步调一致,每次帝国发言、倡议和提出方案,那都是反响热烈,而在经济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经济体,这个经济体具有很强的排他性,防止了正在崛起的欧洲国家在东方的商业扩张。
而在军事上,因为南洋主要国家与帝国结盟,所以在这个方向的力量可以收缩,减少了军事开支,更保证了各国安全。
显然,欧洲人也希望拥有一个自己的同盟,但他们缺乏共同利益,又没有帝国这样以绝对的实力处于绝对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英法荷三国依旧担心建立同盟会引起与帝国的全面对抗。
因此,即便三国在北非共同对付奥斯曼帝国,仍然不敢以此为由建立同盟,反倒是这一次,三国对日战争,给了欧洲三国正当的理由。
裴元器无奈点头,把那份名单交给了侍从官,说道:“去会议室,准备一下。”
皇帝接了一句:“把海军司令赵大人请来。”
“看来,这一次海军又要狮子大开口咯。”李君威打趣说道。
“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向海军投资的重要理由嘛,至少议院那边不会全都反对了吧。”皇帝也笑了。忽然,皇帝的话锋一转,问:“昭誉现在在哪里,手头的工作如何了,似乎一个月多月没见了,前几日去他家,也是不在。”
李君威说:“不是在北京,就是在山西。”
皇帝无奈,只能看向裴元器,裴元器呵呵一笑:“昨日已经抵达大同了,大公子的工作重心投入到了对煤矿产业的整肃之中,不久的将来,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在李明勋去世之后,李昭誉就投身于全国范围的整肃反贪运动之中,从帝国烟草总公司开始,逐渐向其他的国有资产部门偏转,在前往北京之前,直接把裴元器的国资小组的职差给要了去,那就是要全面动手了。
而苏日安则全程陪伴在他的身边,在北京整肃完重工业,又顺藤摸瓜,去了山西,现在的李昭誉已经是帝国新闻界的绝对热点人物,在帝国舆论场上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皇帝想了想:“元器,老三,你们介入一下,让他在山西的事在九月之前完成,下一步的工作做什么,我不管,但人必须在申京左近活动。”
“懂,海军那边的资料,我会让赵龙城给昭誉送去。”李君威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立刻说道。
裴元器明显慢了半拍,但听到裕王如此说,立刻也就反应了过来。
帝国两代皇帝,对军权的控制是极为严格的,帝国军队中的重要岗位和系统,都是由皇室、勋贵来担任,要么就是新的军功勋贵。皇帝可以接受民权政治势力在司法界、行政领域的扩张,但绝对不会让其接受军队、内卫这类军事暴力机构。
李昭誉之所以投身于对既得利益集团进行整肃的过程中,是这些既得利益者确实伤害到了帝国的利益,而皇帝想要其以一个孤臣的姿态将来继承自己的位置。
这也是帝国皇位继承的必要经历,皇帝在承袭皇位之前,也是通过清理商屯,整肃了一大批的既得利益者。如果连得罪人的觉悟都没有,是没有资格参与皇位竞争的。
但这一条不适用于军队,得罪军队的事,皇族从来不参与,都是让其他人去做,反倒是施恩于军队的事,皇帝必须掌握自己或者信赖的人手里,很显然,这次日本对欧约宣战,帝国的海军可能会摆脱前十几年的隐瞒,获得大量的投入,这种好事,自然不能落在外人手里,李昭誉作为皇室子弟更适合来做这件事。
这也体现了皇帝对李昭誉的态度,当然,与皇帝讨论这件事的三个人,其实早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意。
等一行人来到会议室的时候,赵龙城已经安排人准备好了一切,在实木会议桌上,摆了两排舰艇的模型,一排属于帝国海军,一排属于欧洲各国的先进战舰,而在尾端,堆着几艘略显寒酸的船,甚至连战舰模型都称不上,那是德川幕府的水上力量。
军事情报局提供了一份设计了三十七艘舰艇的名单,当然,这份名单只是联合舰队的候选船只,欧约组织现在也无法决定派遣哪些船只去,其中缘由相当复杂。
仅仅是以哪国海军为主,谁来担任司令,就足以让三国争破头了。
这三十七艘船中有七艘是确定的,这七艘中的五艘其实是五艘运煤船和一艘补给船,运煤船全都是商业船只,而两艘战舰则是属于英国,这是一支原本就在东方的船队,包括两艘铁甲舰,一艘补给船和一艘运煤船,是英国访问波斯、印度两国的舰队,若不是战胜爆发,这支舰队会在两个月前就开始返航了。
而其余的运煤船都是活跃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