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报》报社那狭小的办公室,几乎要被汹涌而来的报刊发行商挤爆了。
    这批人几乎是最早敏锐地嗅到了“芝加哥冲击”带来的商机。
    芝加哥是全美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本地报纸很容易顺着四通八达的铁路发行四方。而来自大都市的报纸,在不发达的外州,在地理位置偏僻的乡下小镇,是很受欢迎的。
    这年代又没有互联网,像之前的安妮·奥尔森,就是通过外地报纸了解芝加哥的一切的。
    而没有能力在全州乃至全国建立发行渠道的报纸,也很乐意让这些发行商帮忙扩大影响力。
    发行商们才不在乎什么真相,什么道德底线。他们只看到芝加哥拥挤的报摊前,无数伸长的手臂和挥舞的硬币,只为一份活色生香的《太阳报》。
    用一个顶着宽边帽、靴子上还沾着红土的南方商人的话来说,“镇上那些老光棍,看完这份报纸怕是连酒馆都不去了,就蹲在我家门口等新报!”
    这话得到了一致赞同。
    一个来自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商人就嬉笑着说道:“我们那儿的小旅馆老板,一直想要这样一份报纸,把铺在每间客房的枕头底下,作为特色服务;嗯,或者作为特色服务的佐料。”
    甚至有一个五大湖上跑货船的船长,都亲自跑过来,要求批量订购《太阳报》——好让他的水手们在漫长枯燥的航行中有点“精神消遣”。
    这支突袭的外州大军,操着五花八门的口音,挤在理查的办公桌前,汇成一片急切的嗡嗡声浪:
    “我要五千份!我马上就带走!”
    “见鬼,给我留两千份!下一班火车就带走!”
    “嘿,伙计,优先处理我的订单!我带了现金!”
    理查脸都快笑烂了。
    刚处理完本地报童和零售商的追加订单,又迎来了一大波州外的订单。
    幸好是听了罗根的建议首印了足够的数量,不然现在就只能含笑而哭了。
    “先生们,”理查终于开口,声音带着嘶哑,但情绪饱满地安抚众人,“稍安勿躁。我们的首印数量是充足的,保证让你们每个人都心满意足。”
    不过,在这一波订单后,肯定还是要加印的。
    因为罗根那边的电报机彻底发了疯。
    嘀嗒声密如骤雨,纸带瀑布般涌出,几乎要将一脸生无可恋的罗根活埋了。
    这是不方便亲自过来报社的发行商,根据报纸上的联系方式不停地发来订购电报,从中午开始就无休止地咔哒作响。
    罗根光是统计电报都统计得一脸惨白。
    到晚上,所有的外州商人都已经散去,随着火车轮子的铿锵节奏,每一列离开芝加哥的火车车厢里,都塞满了捆捆崭新的《太阳报》。
    理查嗓子嘶哑得几乎说不出声了,却仍然精神饱满。
    这是报社从未有过的辉煌啊!
    而这才是新《太阳报》的第一期!
    “所以说还是要让年轻人来推动变革啊,咦,罗根呢?”
    一整天都兴奋得不能自已的理查这才发现罗根那小子不知什么时候就闪人了。
    ……
    “招人,一定要加急找人。”
    罗根恍若逃出生天。
    特娘的,这完全不是他理想的报社老板生活!
    理想的报社老板应该怎样生活?
    平日里,就单独给女孩拍拍照;心情不好了,就在报纸上怼天怼地;怼爽了,就动动嘴指使打工人收拾烂摊子……
    现在这老板,当得比狗还累,有什么意思!
    罗根只恨没有及时预料到报纸大火后会出现人手短缺的情况。
    对于报纸能火倒是没有太多意外。
    都说了要相信后人智慧——
    好莱坞有一部《女巫布莱尔》,就是将电影包装成真实事件宣传,靠着病毒营销,割韭菜割到飞起。
    现在这年代当然没有玩病毒营销的条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