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七月末,京城依旧风声鹤唳。
禁军围在平郡王府,没有撤走的意思。
那日,大理寺和刑部在王府搜出平郡王买凶杀人的证据,从颐郡王府抓到的刺客,也纷纷指认是平郡王所为。
平郡王下了大理寺的牢狱。
皇帝下令,命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审理此案。
这样的案子,没半年审不完。
皇帝借机在朝堂山发了好几次脾气,直指宗室其心可诛。
又发落申饬了几个微微冒头的宗亲。
一下都老实了不少。
御史台负责此案的,正是蒋言诤。
他在折子中写道,平郡王自言是被人陷害,王府有人被收买,将伪造的证据带入王府。
又说,大理寺另一位少卿,几次想动逼问拷打,被拦下。
而刑部则是急着以谋逆罪定案。
“元容,阿凌,你们二人觉得呢。”
皇帝把折子递给姐妹二人。
“赵崇贤让金吾卫的人传信给我,用项上人头担保,他父亲绝不会干出这样的事情。”赵元容率先说道。
曲凌随后开口,“刺客一事,是颐郡王栽赃陷害毋庸置疑,咱们要做的,就是查出平郡王府的内奸,揪出为宗室卖命的官员。”
要是能让封地上几位有兵权的王爷也“动”起来,就更好了。
皇帝点头,“京城的这些宗亲们,手上没有什么兵权,成不了大气候,可实在太烦人了。”
“杀鸡儆猴,拎几个出来扭断脖子,其他人就学乖了。”曲凌说。
“翰林院多的是待授官的学子,不忠之人,死不足惜。”皇帝一锤定音。
又问曲凌,“近来读书如何?驸马可曾用心教导你?可要姨母给你请几位先生?”
曲凌笑得十分开心,“我府上可有现成的进士老爷和不输举人的娘子。”
提起年思华,曲凌便说,“姨母赐一道和离的圣旨吧。”
“给颐郡王妃?”皇帝问。
“是。”
“她是江南年家人氏?”
“是。”
皇帝从一堆奏折中捡出一本,“江南出了事。”
曲凌打开折子,脸色渐沉。
新帝登基,今秋恩科,同时下令,招选女官,不问出身,不问年龄,只问才学。
天下哗然。
其中以江南反应最为激烈。
“扬州,宣州等地,出现拒考示威的言论,带着其他各州也人心不稳。”
皇帝面色不佳,“朕下旨让各州刺史务必安抚民心,其他地方倒也不难,唯有江南,冥顽不化。”
曲凌说,“我虽读书不多,却也知寒窗苦读不易,有几个人能舍得下金榜题名,入朝为官的诱惑,所谓罢考,不过是有心之人拿天下学子的前程与朝廷对抗罢了。”
她顿了顿,“姨母若是信我,让我去一趟江南吧。”
什么清流傲骨,她倒是想试试,这些人的骨头有多硬。
皇帝犹豫。
她不是不信曲凌,而是担心。
“姨母,我不在乎名声好不好听。”
曲凌一眼就看穿了皇帝的心思。
“文人的笔杆能吃人,但吃不掉我,反而,我会把他们的笔杆子全部折断。”
赵元容皱眉,“你当真要去?”
“去。”
“你打算如何做?”
曲凌微微笑,“他们不就是怕女人一旦有了和他们平等的机会,就会夺走他们千百年来拥有的权利么?”
“他们抗议挑选女官,那不仅要选宫中的女官,还要让姑娘们入贡院,试科举,入朝为官。”
“好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