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三十六章:寿者之秘,药炉边的“新旧养”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一暖阁里的“养生课”

    初夏的暖阁飘着艾草香,陈默正跟着太医院的老院判学“五禽戏”。他的动作有些笨拙,模仿虎扑时差点绊倒,惹得苏晴和林薇直笑。赵磊坐在一旁翻着《格物医论》,里面是林薇整理的“现代医学笔记”:“勤洗手防疫病,煮沸水杀病菌,伤口用烈酒消毒”,旁边贴着太医院抄的《黄帝内经》片段,红笔圈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你们发现没?”陈默停下来擦汗,看着铜镜里自己的鬓角——虽有银丝,却比同龄人精神得多,“咱们穿越来快三十年了,按这时代的算法,早该是抱孙子的年纪,可现在爬个景山还不费劲,这身子骨怕是有点‘异常’。”

    林薇放下手里的药杵,她刚用青蒿和薄荷捣了驱蚊膏:“我早发现了。上次给西域老匠人诊脉,他七十岁的脉像比京城的五旬老翁还壮,他说跟着咱们种玉米、喝干净水、练格物学堂教的‘呼吸法’,这十年都没生过大病。”

    苏晴端来刚熬的玉米须茶,里面加了枸杞和桑葚:“太医院的脉案记着,这五年京城的人均寿命长了五岁,孩童夭折率降了三成——咱们推广的防疫皂、煮沸饮水、种痘术林薇改良的牛痘接种法,其实早就在悄悄‘延寿’了。”

    赵磊突然指着《格物医论》里的“细胞”插图:“现代说人是细胞组成的,得让细胞‘活’得好;老祖宗说‘气血’,得让气血通。或许道理不一样,路却能走到一块儿去。就像玉米既能按‘农理’种,也能按‘节气’收,不冲突。”

    正说着,秦虎掀帘进来,盔甲上还带着演武场的汗味。他把一把草药扔在桌上:“西域牧民送的‘还阳草’,说泡水喝能解乏。我让军中医官试过,确实能提神,就是味道跟马尿似的。”

    林薇拿起草药闻了闻,又用放大镜看了看根茎:“这是麻黄的变种,含‘***’,能兴奋神经——现代医学里也用它做平喘药。咱们可以试试和黄芪、当归配伍,既能保留药效,又能中和苦味,这叫‘中西医结合’。”

    暖阁里的艾草香混着药味,像在煮一锅“时光汤”。他们第一次认真琢磨“长寿”——不是为了自己多活几年,是想把这锅汤熬得更浓,让更多人能喝上,让“花好月圆”不仅圆得广,还能圆得久。

    二药炉边的“新方”

    太医院的药房里,药香漫得像云。林薇带着医官们试制药方,案台上摆着两排药罐:左边是按《本草纲目》配的“固本汤”,右边是加了“格物元素”的改良方——比如在止咳药里加蜂蜜现代说蜂蜜含果糖,能润肺,在活血药里掺红酒林薇发现红酒含“单宁”,能促进循环。

    “这红酒泡当归,喝着像胭脂水粉,哪像药?”老医官皱眉,他行医五十年,从没见过这么“怪”的方子。

    林薇笑着舀出一勺:“您尝尝,比苦药汤子好入口吧?病人愿意喝,药才能起作用。就像咱们给孩子种痘,把痘浆混在糖水里,他们才不哭闹——治病得先让人‘愿意治’,这也是‘道’。”

    苏晴在一旁教宫女做“养生餐”:玉米粥里加山药健脾,蒸南瓜时放百合润肺,连宫里的点心都换成了杂粮糕,用麦芽糖醇代替蔗糖林薇说能防蛀牙。“太后说这阵子吃着杂粮,夜里睡得香多了,”她笑着说,“其实就是让‘养生’融进日子里,不用刻意补,家常饭里就有药。”

    陈默让人在御花园开辟了块“药圃”,种着薄荷、金银花、枸杞,还有秦虎带来的“还阳草”。他每天清晨都来浇浇水,看着草药在阳光下冒新芽,突然想起现代的“维生素”:“林薇,你说老祖宗说的‘五谷为养’,是不是就是让咱们吃够维生素?玉米含维生素B,枸杞含维生素A,其实都是一回事。”

    林薇眼睛一亮,立刻找来纸笔:“我把常见食物的‘营养’列出来,比如菠菜补铁、海带补碘,让百姓照着吃——这比讲‘气血’好懂,就像给他们一张‘吃饭地图’,照着走就能少生病。”

    药炉上的药汤“咕嘟”冒泡,把现代的“营养说”和古代的“药膳论”熬在了一起。老医官喝着改良后的“固本汤”,咂咂嘴:“别说,这方子甜丝丝的,喝下去身上真暖和——看来新法子也不是瞎胡闹。”

    三市井间的“活法”

    当“养生方”传到市井时,京城的杂粮铺火了。掌柜的把林薇画的“食物营养图”贴在墙上,买玉米的送“护眼方”玉米黄质对眼睛好,买海带的附“补碘说”防大脖子病,连街头的茶汤摊都改卖“百合莲子羹”,说“照宫里的方子做的,安神”。

    王二柱的酒坊推出了“养生酒”,用枸杞-->>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