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68章 沪上暗流涌,釜底抽薪计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广城的湿热尚未完全散去,小组一行人便乘火车继续东进。

    窗外,水田渐次被整齐的厂房和密集的民居取代,黄浦江的气息仿佛已隐约可闻。

    上城,华国工业的另一颗心脏,以其特有的精细和国际化视野著称。

    这里的工厂,设备往往带着欧美血统,标准严苛,管理也更为规范。

    何雨柱小组的最后一站,是上城精密仪器总厂和几家重要的轻工机械出口基地。

    任务不仅包括润滑技术推广,更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为“柱-1型”润滑脂的最终国家标准审定,收集最后一环的实践数据和应用反馈。

    接待规格明显高于之前。

    市机电局的领导亲自出面,厂里的总工程师全程陪同。

    会议室内,白瓷杯里泡着碧螺春,气氛客气却透着一种审慎的疏离。

    “何雨柱同志,欢迎欢迎。你们一路上的成绩,我们都听说了,令人钦佩。”总工程师姓钱,是一位儒雅的老先生,说话慢条斯理,“部里要求我们全力配合国家标准的数据采集工作,我们一定执行。不过……”

    他话锋一转,推了推金丝眼镜:“上海的情况有些特殊。我们很多设备是进口的,对方对润滑油品有严格的认证要求。你们的‘柱-1型’虽然表现优异,但毕竟缺乏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背书。”

    “直接全面推广,万一影响到设备保修或者出口产品认证,这个责任……”

    话说得委婉,意思却很明白:担心“土配方”不被国际认可,拖累出口。

    何雨柱面色平静:“钱总工的顾虑我明白。我们不需要全面替换。可以选择几条典型的、对润滑要求最苛刻的进口生产线进行对比试验,用数据说话。”

    “如果‘柱-1型’的性能指标,尤其是对精密设备关键部件的保护性和长期稳定性,能达到甚至超过进口指定油品,那是否更有说服力?”

    钱总工沉吟片刻,点了点头:“这倒是稳妥的办法。那就从德产精密磨床和瑞士坐标镗床开始吧。”

    试验悄然展开。过程严谨而枯燥,连续多日的取样、检测、记录、对比。

    何雨柱亲自盯着每一个环节,数据不会说谎,初步结果显示,“柱-1型”在关键的抗磨损和氧化稳定性指标上,确实毫不逊色于价格昂贵的进口油。

    然而,就在数据汇总,准备形成最终报告的关键时刻,一股暗流悄然涌动。

    先是负责数据复核的一名上海厂年轻技术员,支支吾吾地找到何雨柱,说有两组关键数据“好像有点对不上”,需要重新测定,耽误了时间。

    接着,厂里一位平时对何雨柱颇为热情的副厂长,态度忽然变得暧昧起来,几次“无意间”提起:“何工啊,这标准定了,利益牵扯太大,有些老牌国营大厂,怕是不乐意看到你们红星厂一枝独秀啊…听说部里评审组里,也有不同意见…”

    最后,何雨柱接到了杨厂长从北京打来的加急电话,语气凝重:“柱子,情况有点不对。评审组里突然有人发难,咬死说你的配方里用了某种国外禁用的添加剂,环保不过关,还拿出了所谓的‘证据’!”

    “虽然被暂时压下去了,但来者不善!你那边数据采集一定要万无一失,尽快送回!我怕有人要搞釜底抽薪!”

    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一点:有人不想看到“柱-1型”标准顺利通过,而且手已经伸到了上城!

    何雨柱眼神彻底冷了下来。

    技术上的竞争他欢迎,但这种背后捅刀子的龌龊手段,触了他的逆鳞。

    他立刻召集小组开会,马华等人听了都气得不行。

    “肯定是那些卖进口油的使绊子!”

    “要不咱们连夜把数据送回去?”

    “不行。”何雨柱摇头,“数据必须完整、无可挑剔。他们不是想在数据上做文章吗?那就给他们看点更扎实的。”

    他心中默念:“签到。”

    叮!检测到合适地点:上城精密仪器总厂实验室。是否签到?

    “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初级数据真实性溯源与增强限时。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