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海峡屠舰之战”。
    这一场历史性的海战,必将永载史册,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这不仅仅是一次舰队的胜利,更是大明舰队通过惊人的力量向西方世界宣告自己崛起的宣言。
    大明的铁甲舰,如同破空之雷,撕裂了海面,摧毁了英格兰的骄傲,也震撼了整个欧洲。
    西方的强国与海洋霸主们在这场战斗中彻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迫与威慑,他们的自信与自尊被彻底击碎,甚至开始反思。
    他们所追求的航海与探索之路,是否已无从追溯。
    随着“英吉利海峡屠舰之战”的胜利,西方世界的报纸头版迅速传来有关大明舰队的报道。
    这些报纸刊登了大明铁甲舰的图片,详细描述了战斗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连铁甲舰如何精准击沉英格兰舰船的过程,也被详细披露。
    这些充满震撼力的图片和文字,不仅让西方的民众大吃一惊,也令各国的统治者、贵族乃至学者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不少欧洲国家的使节纷纷前往大明,表达他们对大明新式火炮的浓厚兴趣。
    原本以为大明不过是一个远东的帝国,西方各国始终未曾认真看待。
    可现在,随着大明舰队的强大力量爆发,西方列强再也无法忽视这个东方巨人。
    众多国家的航海学者、军事专家,甚至经济学家开始前往大明求学,渴望掌握那一切能使自己国家崛起的技术和战略。
    尤其是大明舰队中强大的铁甲舰和无与伦比的火炮,成为了各国竞相仿效的对象。
    他们第一次集体承认,世界的中心原来在东方!
    自己不过是世界的边角料!
    尤其在欧洲,许多国王和海军指挥官都在悄然调整战略,开始注重与大明的外交与贸易往来,生怕错失一个能够推动自己国家崛起的机会。
    ......
    泰晤士河口飘着细雨,徐昭站在“镇远“号铁甲舰的舰桥上,望着逐渐远去的伦敦城廓。
    三个月前还趾高气扬的英格兰旗帜,如今已换成了恭顺的赤龙旗,在雨幕中低垂着。
    “启禀将军,各舰补给完毕。”
    在伦敦补给了三个月,落实了部分伦敦条约后,徐昭这才决定班师回朝。
    “传令,起锚,回国!”
    徐昭目光扫过河岸,几个英格兰官员撑着油纸伞,像送瘟神似的站在码头,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随着铜锣声响彻舰队,三十艘铁甲巨舰同时喷出浓烟。
    蒸汽轮机轰鸣着搅动河水,将停泊处沉淀了百年的淤泥都翻了起来。
    岸边的英格兰人捂着鼻子后退,却还要保持鞠躬的姿势,活像一群提线木偶。
    在回程的航程中,哥伦布站在“万里光”号的甲板上,望着渐行渐远的英格兰海岸,心中充满了激动与不安。
    他知道,这一战的胜利,注定会改变历史,改变世界。
    而自己,也将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昔日大明之书云:千里江山,万海不隔,今日亲历,果然如此。
    年轻的哥伦布正忙着写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日记:
    “唯愿有朝一日,亲自掌舵,乘此巨舰,横渡新世界,将光明与智慧带至地球每一个角落。”
    这一夜,铁甲舰的灯火照亮了英伦的天空,也点燃了哥伦布心中关于大航海、关于东方、关于世界的熊熊梦想。
    哥伦布从小便有航海梦,但在他所熟知的欧洲世界里,航海的极限似乎只能停留在大西洋。
    而今天,看到大明舰队如此庞大且无敌,他内心的梦想更加坚定。
    不再仅仅是为了探险,而是要成为一位航海英雄,横跨世界,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航海之路。
    “万里光”号象征着大明的力量与智慧,在哥伦布心中,这不仅仅是一艘船,更是一种信念。
    无论是探索未知的世界,还是开创光辉的未来,东方的力量已经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