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们愿意吗?”赵元佐又问,“把好好的水田拿去养虾,他们能理解吗?万一闹起意见来,这个责任谁负?”
甘宗亮在一旁听着,忍不住开口。
“赵书记,我们东山村的村民都愿意。刘乡长跟我们算过账,养小龙虾比种田划算多了。大家伙儿都盼着呢。”
赵元佐瞥了他一眼。
“你盼着?你代表不了全乡的村民。”
刘清明眉头微蹙。
他感觉到了,赵元佐的态度,又回到了从前。
那种不阴不阳,处处掣肘的感觉。
“赵书记,这件事,我已经跟汪市长汇报过了。他很支持。”刘清明搬出了汪明远。
赵元佐笑了。
“汪市长支持,我们当然要落实。但是,工作要一步一步来嘛。我看,可以先搞个试点,就从你们东山村开始。看看效果怎么样,再决定要不要全乡推广。”
这话说得合情合理,滴水不漏。
刘清明却明白,这是赵元佐的拖延之计。
一个试点搞下来,一年半载就过去了。
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赵书记,农时不等人。”
“刘乡长,群众工作更要耐心细致。”赵元佐打断他,“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先试点,再推广。我也是为了你好,年轻人,不要太急于求成。”
刘清明看着赵元佐,没有再争辩。
他点点头:“好,我听书记的。”
走出赵元佐的办公室,甘宗亮气愤不平。
“刘乡长,他这明摆着就是不想干!”
“我明白。”刘清明说。
“那怎么办?就这么算了?”
“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刘清明笑了笑,“他有他的阳关道,我有我的独木桥。”
……
当天晚上,刘清明接到了汪明远的电话。
“来我办公室一趟。”
刘清明赶到市政府,汪明远正站在巨大的清南市地图前。
“清明,你来了。”
“市长,找我什么事?”
汪明远指着地图。
“你看,这是清南市的产业结构,以农业和初级矿产加工为主,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
“我想改变这一切。”
他转过身,看着刘清明。
“我联系了沿海的关系,为清南市争取到了一笔七百万美元的外贸订单。是服装加工。”
七百万美元!
刘清明吃了一惊。
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我的计划是,整合清南市现有的几家小型服装厂,以合资的形式,建立一个大型加工基地。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
汪明远的野心,让刘清明都感到震惊。
“这还只是第一步。”汪明远继续说,“以此为基础,发展上下游相关产业,比如纺织、印染、包装、物流。最终,打造一个从原料生产到成品出口的完整产业链。”
刘清明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还年轻的市长。
身负资源,却不骄不躁。
眼光毒辣,心存高远。
这家伙,确实有两把刷子。
“市长,你的蓝图很宏伟。但实现起来,恐怕不容易。”刘清明说。
“我知道。”汪明远点头,“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人。来自于那些陈腐的观念和既得利益者。”
“所以,我需要你的帮助。”
“我?”
“对,你。”汪明远说,“云岭乡,就是我的第一个试验田。我需要你把云岭乡打造成一个样板。你的板蓝根,你的小龙虾,都只是开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