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建立以来,时常有人上衙取钱,可一连着五六百人一起取钱,着实是相当少见。
殊不知,取钱也在“竞争”。
近来,茶商们都已经联合起来,要一起挤兑银行,让银行暂时取不出来钱,从而产生一种“银行没钱”的假象,以造成的信用危机威慑朝廷,向上诉说不满。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
既然银行的钱不足五百万贯,那就肯定有些人不能取出来钱!
从理论上讲,挤兑一旦发生,朝廷为了维护信用,肯定会继续支持取钱。
可是,万一朝廷真的不讲信用,撤销银行跑路了呢?
这就使得一部分没有取出钱来的茶商,钱款有了些许“被抢”的可能性。
钱嘛,入袋为安!
挤兑归挤兑,但谁也不想让自己的钱真的取不出来。
相较而言,自然是越早取钱越好。
“这银行几时开门啊?”
“说是辰时正八点。”
“辰时正?就我所知,官老爷上朝都比这早上一个时辰吧?”
“天不亮,看不清文书呗!”
“为何不以烛火照明?”
“你要是不怕文书被烧,那也无妨。”
不时有茶商低声交谈,或是议论朝廷颁下的证券法,或是议论银行颇为嘈杂。
不一会儿。
“噔!”
一道铜锣声敲响,十余禁军着甲持刀,大步走近,大小茶商连忙让道。
其后,十余禁军从左至右推开十几道大门,沿着银行大门持刀肃立。
几十书吏、大理寺、刑部相应官员以及银行副行长海文仁,相继入内。
约莫一柱香,海文仁大步迈出,平视几百茶商,徐徐道:“今日,五万贯以上取钱者较多,为此单独抽调五十书吏,设立专办柜台。”
“凡凭证及取款预留信息核验无误,可即刻取钱,自有书吏一对一全程负责。”海文仁朗声道。
事实上,古人并不笨。
钱庄、钱铺、银行的取钱方式,几乎是与千年以后一般无二。
除了核验储户信息以外,最关键的一道流程都是“输入密码”。
当然,古代取钱的密码较为繁杂,并非是单纯的数字。
可能是实体信物,如玉佩、木雕、铜符。
可能是专有名次,如人名、地名、山川名。
也可能是暗号,如某句诗词、某篇文章。
反正,存钱的时候会预留相应的“取钱密码”,取钱的时候必须得合得上。
当然,不一定都非得是本人取钱,也可以是儿子、孙子、朋友等。
不过,这种方式取钱就要繁杂不少,不但要相继记载取款人与存款人的关系,也得详细记载取款人的身份信息。
儿子、孙子还好说,好歹是至亲之人,取钱实属正常。
若是朋友代为取钱,往往就要求取款人具有一定的地位及名望,不能是籍籍无名之辈。
亦或者,必须得找具有名望、地位,以及财力不俗的作担保。
近来,凡是申报要取钱五万贯的茶商,无一例外都通过了身份核验,并“输入密码”,得到了银行开具的取钱文书。
不过,还是得再核验一次。
毕竟,那可是五万贯!
几百茶商,根本来不及细想什么,连忙往前拥挤过去。
先到先得啊!
海文仁负手肃立,瞥了两眼,连连摇头。
干什么不好,非得跟朝廷对着干?
反对什么不好,非得反对江阁老的新法?
可笑!
御书房。
除了宫女、太监以外,唯余赵策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