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能折腾,在地方上更是颇有脸面。
一旦入京为官,那就狗屁不是。
京城一块板砖砸倒十人,起码有一人是入了品的小官。
盛老太太点头。
站队姑爷,总不会错的。
熙丰元年,四月末。
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赵策英抚膝垂手,徐徐道:
“内外百司,尽可上言。”
“陛下,万万不可废后!”
仅是一刹,就有一名老年御史走出,手持笏板,目光坚毅:“嫡子为国本所系,若废皇后,则嫡子身份存疑,恐凭生祸患,祸起萧墙。”
左副都御史,吕溱!
正三品,御史一道的三号人物。
赵策英向下望去,暗自皱眉。
皇后无有根基,何来三品大员为她说话?
“陛下,不可废后啊!”
末尾,一名五品御史走出,沉声道:“陛下因私爱废后,恐天下谓陛下重色轻德,难称明君。”
“臣以为,万万不可废后。”又是一名御史走出,着五品红袍。
“臣附议!”一人附和道。
“臣附议!”
不断有人走出,或是御史,或是宗室,态度坚决。
赵策英望了几眼,脸色一黑。
御书房。
“啪!”
君臣相对,赵策英一拍几案,面有怒意:“皇后几次犯错,竟也有不少人为其说话。”
“这是为何?”赵策英甚是不解。
皇后册立仅是一年,就有足足百余日未行“朔望之礼”。
但凡是有点脑子,就知道他心中已是非常厌烦皇后。
废后之议,肯定是有他的暗中授意。
然而,竟然还是有不少人反着干,持反对态度。
须知,皇后可是毫无政治根基,几位外戚甚至都没资格上朝参政。
这种情况下,还跟皇帝对着干,要必要吗?
江昭沉吟着,平静道:“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有利?”赵策英疑惑道。
“有。”
江昭点头:“一,铮言上奏,可博名。”
“此举,就连范文正公,亦曾施行。”
御史、谏官,主要职责就是“侍从规谏,补阙拾遗”。
这一批人,实为一等一的文官清流,最是注重名声,也最是擅长博名。
犯颜直谏、与天子争是非,就是最好的博名方式之一。
这么做,无论成功与否,大赚的可能性都非常之高。
要是真的让劝谏成功,那就可以凭此得到皇后的感激。
一旦熬到小皇子登基为帝,那回报率就更是惊人。
要是劝谏不成功,皇帝动怒,御史、谏官因上谏而遭到判罪、流放,则是有机会名留青史,于史书中留下“直臣”之名。
这一招,就连范仲淹都试过。
昔年,先帝废郭皇后,范仲淹就曾直言上谏,反对废后。
最终结果,自是成功废后,范仲淹贬谪一方。
可也因此,范仲淹声名大噪,被视为“忠直之臣”,积累了相当雄厚的政治资本。
不久,便因名声而重新启用,召回入京,一步一步走上入阁拜相的路子。
上“铮言”,绝对是一等一的低投资、高回报方式。
御史、谏官有意借此上奏,搏一搏名声,也不稀奇。
“二、谏官试探。”
江昭继续道:“那些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