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先帝、新帝的信臣。
要是他都肯改革,那实行新政的可能性无疑大大提高。
稳啦!
话音一顿,江昭安抚道:“然,改革之策并非易事,凡事都得从长计议。”
一瞧王安石激动的面色,江昭就知道他心中已经憋了许久。
甚至,可能都已经拟定出了不少新政的政令。
不过,改革并非是过家家,万事都得以慎重为主。
否则,一旦适得其反,便会使得处境更为艰难。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本意自是上佳。
可事实就是,变法过程太过急切,甚至滋生为党争。
顺应变法者,无论有德才否,都是一步登天。
不顺应变法者,即便再是沉稳持重,也是贬谪下放。
这样的做法,结局就是滋生一批“改革派贪官”。
借着改革之名,捞得比谁都狠。
一场改革,百姓可谓是越发苦楚。
就连王安石的名声,也是千年以后方才有所好转。
关键,王安石的名声差并非没有道理。
失败的改革,造成的破坏简直比奸臣还吓人。
区别就在于,改革还有改革精神值得称颂。
“江尚书,且一观此法。”
王安石可管不了那么多。
他就知道,江昭有意变革!
一页褶褶巴巴宣纸,传了过去。
江昭取过,举目望去。
宣纸上是两道变法内容,一名青苗法,一名市易法。
青苗法,核心是让朝廷放贷。
农耕时代,收成相对晃动,可能上一年丰收,下一年就是欠收。
一旦欠收,百姓手中的粮食就不够上交赋税,往往就涉及向民间大户借钱。
高利贷,九出十三归,价格自然是不菲。
并且,借高利贷还存在风险,要是下一年也欠收,百姓就可能走投无路,唯有卖地求存。
青苗法的核心,就是以较低的利息向民间放贷,避免存在卖地求存的情况。
市易法,核心是朝廷出手调节物价。
一些物资,可能上一年不稀缺,下一年就市场短缺,贵到平民百姓买不起。
市易法,主要就是让朝廷在物资丰富的时候大幅度收购,从而适当拔高物价,并在物资稀缺的时候卖出去,从而适当降低物价。
两相结合,维持物价平稳。
江昭认真观读,王安石则是静静的等候。
约莫半柱香,宣纸还了回去。
江昭并未表态,反而问道:“王少卿为何不找曾阁老,亦或是文太傅,反而来找江某?”
涉及变法,肯定是志同道合的人一起。
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找党魁观望一二。
要是党魁认为可行,那就不必自己单独出来找志同道合的人。
奏疏呈递上去,皇帝下令实行改革,自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向上靠拢。
相比之下,一个一个的找,效率无疑是低得吓人。
因此,唯有一个真相:
王安石的变法,曾公亮和文彦博都是持否决亦或是观望态度!
王安石面色闪过一丝不自然,叹了一声,并未否认:“曾阁老性子持重,以稳为主,文太傅亦然。”
“江尚书深得官家信任,王某便厚着脸皮登门拜访。”
“若是江尚书肯将此法呈奏陛下,改革弊政之事,必可施行。”
说着,王安石面露期许。
一样的政令,不同的人呈奏上去就是效果不一样。
小阁老呈奏上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