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三十八章 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4k二合一)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漕运、海运、商贸、渔业、手工业。

    天底下最挣钱的五大垄断生意:盐务、开矿、边贸、海运、漕运。

    除了开矿以外,淮南东路都大幅度的涉及,五占其四!

    上交的赋税约为朝廷税收的两成,淮南东路是当之无愧的交税大户。

    “户部余钱一千四百万贯,要是考量到三司六部下半年的支出,以及禘袷祭祀,实在是没有余钱。”

    “以户部的财政,最多赈灾三五十日。”

    户部尚书蔡襄缓缓道。

    钱少,有钱少的赈灾法子。

    对于赈济一事,户部一向是持“放大抓小”的态度。

    小型赈济,足以让户部官员刷一刷存在感,拉一拉政绩,却不怎么耗财。

    拨钱赈济,联合工部兴修水利,偶尔还能捞一波油水。

    也因此,户部官员甚至都希望天底下多一些小型灾害。

    大型赈济

    太耗钱财!

    一不小心,就得超支。

    户部,掌管天下财政,若是致使财政超支,可是大罪。

    以往,不乏一些户部官员因大型赈济的财政问题遭到贬官、罢官。

    也因此,面对大型赈济,户部往往谨慎不少,不轻易大肆拨钱。

    当然,这并不代表不赈济。

    不赈济,就有可能导致造反、起义频发,这也是大罪。

    “百日割粮,蔡尚书仅赈灾三五十日,莫不是要饿死百万黎民?”左副都御史吕溱叱道。

    “非是如此。”

    蔡襄抚须,大型赈灾,他有不少经验。

    “或可鼓励民间富户,接济赈灾。”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尽是“斯文败类”。

    所谓的“鼓励民间富户,接济赈灾”,也即逼着百姓借粮!

    从需求上讲,的确是得赈灾百日,让百姓收割了粮食才行。

    不过,实实在在的赈灾百日,非常容易超支,户部不肯担责。

    相形之下,赈灾三五十日,暂时稳住百姓的心态,防止造反、起义的发生。

    时间一长,饿死几十万百姓,余下的几十万百姓要么向行豪绅高利息借粮,要么卖田求生。

    豪绅挣了钱,囤了地,官府赈了灾,交了差。

    双赢!

    惯用的套路!

    庙堂之上,百官沸腾,议论起来。

    饿死人,高利贷。

    这种赈灾套路,太脏了!

    当然,这种做法并不新鲜。

    甚至,有些人可能都有过实操。

    不过,这并不影响百官秉持斥责的态度。

    百官争议不断,让人心头不安。

    蔡襄抬头,望向淮南东路官位最高的几人。

    他自认给出的解决法子不差。

    豪绅借钱、囤地,可都是利好大族的政策。

    “不可。”

    “赈灾三五十日,与不赈灾没有区别。”江昭摇头道。

    这种赈济法,从道德上来讲,他不认可。

    而且,这种借贷、屯田的方法不适用于淮南东路。

    无它,淮南东路的产业非常挣钱。

    五大最挣钱的产业,淮南东路占据其四。

    说句不好听的话,淮南东路的大族,根本不缺一点借贷钱。

    相比之下,人口才是淮南东路大族最在意的事情。

    盐业、漕运、海运、商贸、渔业、手工业,都得有人去干。

    特别是茶叶、瓷器、丝绸、甘糖等手工业,都非常暴利,也非常耗人力。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