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成飞研究所动力楼三层,灯火通明得像颗坠入黑夜的星。
内燃机燃烧效率项目组的实验室里,空气里浮动着咖啡因的苦香、机油的气息,还有某种即将破茧的紧张——墙上那块巨大的电子屏正跳动着第372组燃烧测试数据,所有人都在等那个关键数字跳出来。
“稳住,别眨眼。”项目组长温宇森攥着马克笔的手青筋凸起,笔尖在白板上戳出个小坑。
他身后,二十几双眼睛死死盯着屏幕右侧的热效率一栏,前三次测试分别是%、%、%,这已经是远超之前50%的数据了,但离他们的目标60%还差着老大一截。
年轻的计算工程师小林昨晚熬红了眼,此刻正用沾着泡面的手指反复刷新后台“森哥,理论模型推演时湍流修正项的误差率降到了2%……”
叮—
数据更新的蜂鸣声像根细针,扎破了实验室凝固的空气。
屏幕上的数字跳到了%!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坐在角落的老周,这位参与过三代战机发动机研制的资深专家,此刻正抱着保温杯,杯口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
他猛地站起来,保温杯当啷砸在地上,滚到桌脚边还冒着热气。
他踉跄着扑向屏幕,手指颤抖着戳向那行数字,“%?!老温你瞅瞅!这是真的?”
温宇森的马克笔啪地掉在实验记录本上,墨迹在第372次测试几个字上晕开,像朵突然绽放的花。
他摘下眼镜拼命揉眼睛,又迅速戴上,“没错,是%,小吴,把原始数据调出来!”
助理工程师吴雨桐的手在发抖,鼠标点得比平时快了三倍。
全息投影在实验室中央升起,燃烧过程的动态模拟图铺满整面墙——橙红色的火焰不再是之前那样歪扭跳动,而是呈现出近乎完美的层流结构,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区像被精密雕刻过的艺术品,连最细微的湍流涡旋都服服帖帖。
“看这里!”小林突然指着模拟图里的燃烧室角落“之前这里总有一团乱流,现在完全消失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新解把边界层分离点提前了毫米,燃料喷射角度修正了2度……这哪是提升15%效率?是把燃烧室的血管全疏通了!”
“老陈!”燃烧理论组的王教授从人群里挤出来,眼镜片上蒙着层雾气,“我上周还跟你说那组非定常方程的边界条件有问题,你偏不信……”
他突然顿住,喉结动了动,“现在看来,是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光滑性证明了我们的模型假设——湍流不是破坏者,是新解里的有序因子!”
“我们成功了!”
温宇森与老周老王几人对视一眼,大家也不再纠结于之前犯过的一些错,千言万语,汇成了这一句话。
实验室里炸开一片欢呼。
有人把实验记录本抛向空中,纸页哗啦啦散落一地,有人抱在一起,肩膀撞得仪器架直晃,平时最腼腆的实习生小陆突然喊了句,“老……我熬的夜值了!“
温宇森抹了把脸,摸到满脸的湿意——他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哭了。
他走向窗边,望着楼外成飞机场跑道上待飞的战机,尾翼上的国旗在夜色里泛着暗红。
三年前项目启动时,他们在论证会上被质疑燃烧效率提升5%都是极限,两年前第一次模拟失败,老周拍着桌子说这破方程根本解不出来,半年前团队差点解散,是所长拍着他的肩说再给你们三个月,成飞等不起。
没想到就在一个月前,陈辉教授竟然完成NS方程解的光滑性的证明,那篇论文就像是一把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让他们清晰的看到了前方的道路,他们停滞了三年的实验,在短时间内接连突破。
可惜陈辉教授要去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否则若是有陈教授本人前来,一定能做得比他们更加出色。
“老周,”他转身看向还在盯着屏幕的老人,“你看这火焰,像不像青鸾-20尾喷口的火?”
老周摘下眼镜,用袖子用力擦了擦,“像!当年我们给青鸾-10改发动机,燃烧效率每提1%,航程就能多飞50公里,现在这65%……”
他声音发哑,“咱们的战机不用再怕远海巡航时的燃油焦虑了。”
实验室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