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二十八章 《孩子王》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随着桌子上的那厚厚一沓手稿慢慢变少,文学社的人也都拿上了自己的手稿。

    “唉,不知道胡老师会不会批评我们?”

    “不能吧?”

    “我之前向杂志社投过稿,没过稿不说,还被骂了一通。”

    “骂的什么?”

    “说我写得东西狗屁不通……”

    “啊,那我惨了。”

    “你这么没自信吗?”

    “……”

    众人捧着自己的手稿,小声交谈着,以掩饰心中的忐忑。

    今天,他们是怀着学习的心态来的。

    可真到出结果的时候,他们又都怂了。

    来自胡为民的指点固然让人激动,可他的评语也很有可能让自己羞愧到抬不起头来。

    别看胡为民似乎没在几大知名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作品,但他的成就已经是他们这些文学社成员可望而不可即的。

    在这种复杂心态下,他们各自散开,然后翻开自己的手稿。

    查剑英和陈建公看到这一幕,即为文学社成员感到高兴,又莫名有些心酸。

    回想文学社的建立和发展,实在是太难了。

    燕大喜欢文学创作的学生不少,这对他们文学社来说,本该是巨大的优势。

    奈何文学社是查剑英和陈建公两个小年轻拉起来的,没背景,没资源,更没有指导老师。整个文学社上下都没有一个人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纯粹的自娱自乐。

    这样小打小闹的文学社如何能吸引到真正有才华的学生,又如何能同学校里有背景,有传承,又大受文艺青年的诗社竞争。

    但现在不一样了!

    因为,他们有了胡为民的帮助。

    有了胡为民的指点,不仅查剑英和陈建公的作品被《故事会》编辑看中,连带着文学社成员也有幸得到胡为民亲临现场审稿。

    说不定,今天过后,文学社要多几个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成员。

    到时候,文学社的尴尬处境会得到极大改善。

    查剑英和陈建公作为文学社的正副社长,能为成员做的都做了,究竟有没有用,还是要看成员们的领悟能力和努力。

    这点他们还真不担心,毕竟在七十年代燕大的大学生真可谓天之骄子。

    在两人期待的目光中,文学社的成员们很快有了反应。

    “啊,原来我之前被拒稿是这个原因,胡老师不仅讲得清清楚楚,还为我点明了改正的方向!”

    “不仅如此,胡老师知道我底子浅,特地罗列出来基本书,让我去看,说是会对我今后的文学创作有所启迪。”

    “嘿嘿,胡老师说我的这篇文章还不错,只要对故事结构稍作调整,就能发表。”

    “唉,我完蛋了,手稿上密密麻麻都是评语,我是不是不适合文学创作啊?”

    很快,教室内响起一阵阵喧哗声。

    从成员们的话中可以听出,他们的收获很大,显然胡为民真的是在用心审稿,并给了他们合适的建议。

    查剑英和陈建公两人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胡为民的这次亲临现场指导非常成功。

    他们忽然觉得,搞文学创作似乎也不难。

    ……

    胡为民这次亲临文学社指导并没有传播出去,仅限于胡为民和文学社内部人知道。

    文学社的人有个小私心,相比宣扬出去,他们更想守住这个秘密。

    他们发现了有成名作家指点的好处,暂时不想让更多人来分一杯羹。

    胡为民呢,他对虚名并不在乎。有那四处宣扬的时间,还不如多读几本好书呢。

    他对现在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非常满意。

    工作轻松不说,自由时间也非常多,他可以自己借一本书看,或者利用空闲时间搞搞创作。只要他不耽误工作,几乎没人管他。

    就比如-->>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