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十一章 出名要趁早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呼,还好,还好没有闹出事端来!”

    “多亏了这位胡同学!”

    “欸?这位胡同学看着有些眼熟,你们有没有觉得?”

    “是有点,难道是咱们教过哪个班的学生?”

    “面相如此年轻,是不是今年入学的?”

    胡为民不知道的是,未名湖畔,正有几个学校老师,紧张盯着这场聚会。

    而他,也算是间接进入到学校老师的眼中。

    又有学校老师问:“这事咱们要上报吗?”

    “报什么?又没出事。再说,他们都是国家的宝贝疙瘩,就算上报,又能怎么样?”

    “也是。不过你还别说,那位胡同学刚才的演讲真棒,还真有几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意思。”

    “嘿,看,那群学生散了。”

    “咱们也回吧,这天越来越冷了。”

    很快,未名湖畔人影消散一空,仿佛刚才并没有发生过辩论一般。

    胡为民哼着小曲,走在小路上,心情别提有多舒畅。

    他刚才骂了那群天之骄子一顿,也算出了口胸中的郁气。

    胡为民也没指望自己说那么一通,就能让他们彻底改变看法。他多希望的,也只是他们能理智一些,不要冲动。

    学生们散开后,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这时候他们之间谈论的话题变成了胡为民所说的那番话。

    “那位胡同学真是个特别的人。”

    “是啊,角度清奇,却也发人深省。”

    “建公,你说胡同学这么有才华,怎么之前一直没有听说过他呢?”

    “唔,也许胡为民同学一心学习,又或者他为人低调?”

    “建公,我有个想法?”

    “剑英,你可别胡来!”

    “不会胡来的,我就是想帮他扬名而已。”

    “不好吧,说不定胡同学就是想安静学习呢?”

    “建公,我是希望能拉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进咱们的文学社。你不觉得胡同学就是合适的人选吗?”

    “这……总之,不要把事情搞砸了。”

    “我有数。”

    说话的两人,男同学叫陈建公,今年三十岁。女同学叫查剑英,约莫二十来岁。两人都是燕大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

    至于他们说的文学社,是学校内的社团组织。

    这两个人也是燕大文学社的骨干成员,陈建公73年便从事写作,之后一直笔耕不辍,颇有文名。

    而查剑英呢,后来有个笔名叫扎西多,后世曾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撰稿。其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应该是《八十年代访谈录》。

    这个年代,大学内的文学社和诗社等非常出名,大学生也为能参加各类文学社团,并且发表文章而感到自豪。

    有了这两人为胡为民扬名,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事迹以及名头,在学校内小范围传播开来。不少有些才情的学生都想见一见这位对文学颇有见地的胡同学。

    可惜的是,胡同学太过神秘,他们至今缘吝一面。

    因着查剑英和陈建公等人传播胡为民的那一番言论,《苦恋》在燕大校园内倒是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可是在其他大学,乃至社会层面,还是造成不小的影响。

    由于影片未公映,加上刊登《苦恋》的那期《十月》杂志大部分被回收,学生只能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剧本手抄本或媒体报道的相关评论,形成“地下阅读圈”。

    这些文本往往附带有同情者的批注,进一步加剧了不明真相的学生对其的同情和声援。

    就说燕京城的大学,就有部分学生以诗歌、小说等形式间接呼应《苦恋》的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频繁出现“风雪”“大雁”等意象,这些都被解读为对影片和剧本的声援。

    这就造成很多部门为这部作品头疼,民间尤其是学生群体大多对其持支持态度,鲜有反对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