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进站在色彩斑斓却稍显破败的九龙壁前拍了张照片。
他转过身,看着林媛媛和苏明远两张同样困惑和带着隐隐忧虑的年轻脸庞,笑道:“走回头路?怎么会!”
聊经济话题?
这我可就不困了啊。
话题可算栽到他手里了。
他轻轻摇头,否定了那种肤浅的担忧,“林媛媛同学,这叫顺势而为。咱们搞经济,得实事求是。”
“国家大,底子薄,所有包袱都让政府全背起来,要背到什么时候去?让老百姓自己动起来,在一定的规则里经营点小生计,利国又利民,这是国家明智的松绑!”
“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一部分需求,释放民间的活力,好让政府腾出手,集中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去攻坚那些更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大业!”
他随手一指远处冰封的湖面和湖畔等待修葺显得有些破败的长廊,索性拿实物来举例:
“就好比修这北海公园,光靠政府一个部门去筹款、规划、施工,可能十年都难见大变样。”
“但要是允许能工巧匠来承包一部分工程,效率是不是就上来了?大家靠手艺吃饭的积极性是不是就更高了?这能叫回头路吗?这叫借民力以图大业!”
钱进这番话绝对是掷地有声。
他不仅清晰剖析了政策背后的逻辑,还用北海这个眼前的意象做出了精妙的比喻,把林媛媛口中模糊的“小买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资源调配的层面。
这些东西他都是最近一直在考虑的,也是他曾经跟韦斌、杨胜仗等领导讨论经济政策时候提及过的,绝对是言简意赅的真东西。
因为韦斌、杨胜仗这些人听过后,对他都是大为改观!
“承包?工程还能承包?”林媛媛听不出这番话的潜台词。
但她完全被钱进的言论吸引住了,她忘记了矜持,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强烈求知欲下的灼热。
这套理论在校园里闻所未闻!
女大学生下意识地追问:“可是那些做小买卖的,会不会唯利是图,搞坏了风气?”
这是她从小接受教育里深植的担忧。
钱进想了想说道:“很简单,这就需要国家来引导与规范了。”
“国家的角色,就是搭好框架,立好规矩,当好裁判。打击假冒伪劣,稳定物价,保护正当经营。”
“该管的严管,该放的放开。这中间的平衡与火候,正是对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真正考验。”
这些都是未来稍微有点见识的人便明白的道理。
说起来很简单。
做起来非常难!
可钱进又不是执政者,所以他只要吹牛逼就行了:
“个体经济是汪洋里的一条补充航道,可以让水面活起来。但主航道、万吨巨轮要走的方向,还是要靠国家掌舵。”
这番理论足够巧妙,借用了“汪洋”、“航道”、“巨轮”等意象,把抽象的国家与市场关系具象化了。
林媛媛不懂经济学,可却听懂了钱进的话。
这让她对钱进肃然起敬。
相比之下自己才是小地方的人,人家这见识、这能耐堪称高瞻远瞩!
钱进吹牛逼吹嗨了。
恰好此时有一阵更加凛冽的风刮过湖面,卷起地上残留的枯叶和碎纸屑,扑打在栏杆上发出簌簌的声响。
氛围有了!
钱进的目光投向灰蒙蒙的湖面和远处沉寂的帝都轮廓,他眺望着北海的远方,对眼前两位青年说:
“你们相信我吧,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门槛上,林媛媛同学,苏明远同学。”
“十年,顶多再十年,你们就能看到天翻地覆的变化。”
“你们都知道我在供销社上班,我可以比你们更早的看到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十年后人们穿的衣服,不会再是单调的蓝灰绿,像你嫂子身上的这种风衣,会出现在更多爱美的人身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