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别的厂仿制……聚四氟乙烯的配方跟工艺,不容易被仿制,而且属于电饭锅的核心技术……”
谢威上学前告诉谢建国,红光厂是他最后的退路。
在谢建国看来,红光厂发展得越好,谢威将来的话语权才能越大。
在这半个多月时间内,谢建国跟学校领导、教授们接触多了后发现,儿子的能力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强。
为了儿子的前途,谢建国不介意让红光厂多涉及一些领域。
红光厂越强,谢建国在工业局的话语权越强,同样,谢威在学校的话语权也会进一步增加。
“这想法非常不错!学校也希望跟更强的单位合作。回去后,有什么需要就给学校拍电报,学校不能处理的,我会动用学校关系帮忙处理!”
李瑞顿时明白谢建国为了谢威的话语权才如此。
对方是有私心的,李瑞没法拒绝。
学校不需要寻找化工厂合作,红光厂的生产也能完全把控。
最大的好处是谢建国掌握红光厂会严格按照合同把利润分给学校。
换成别的单位,不分利润,只能旷日持久地扯皮。
谢威向学校领导解释过为什么要求合作单位先行支付一笔技术使用费用:有些单位,到了真金白银赚了钱,不愿意分出来。
赚到钱,那是厂领导的功劳跟政绩。
等领导升上去后,厂里如何跟他们没关系。
对此,李瑞深有感触:钱进了李校长兜里,拿出去?
不可能的!
分李校长的钱,无疑割李校长的肉。
“行,你先去找徐昌帅,让他安排,晚点咱们再聊。”
“这老家伙,一点都没有表现的那么老实啊!”
看着谢建国离去的背影,李瑞摇着头叹了口气。
旋即,就又开始忙自己的工作了。
601所众人到了招待所很快安置下来。
顾副所长吩咐在哈工大有熟人的人去打探消息,其他几人聚集在他的房间里研究跟学校合作的事。
“所长,李瑞的话有问题。哈工大早些时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建树无可否认,当年哈工大的八百壮士,被哈军工分走一半后,又被其他单位搞走了不少,现在他们学校剩下的应该不足百人吧?”
吕奎率先开口。
建国初期,哈工大承担着为一五计划培养国家急需的重工业各领域工程师、全国理工科学院师资力量的重任。
当年的哈工大,一方面从全国调任、招聘优秀青年教师,另外一方面则是选拔师资研究生、本校优秀研究生跟本科生任教。
一共800多位全国最优秀的高校教师集中在哈工大,不仅担负教学任务,还有大量科研工作。
在当时,绝对是全国当之无愧的第一高校。
然而……
哈军工成立时,陈大将军大手一挥,直接把400多优秀教师从哈工大调到了哈军工;61年,601所成立,急需航空领域的优秀人才,哈工大又一批壮士去了601……
后来70年哈军工南迁,哈工大电子系、导弹系、计算机系也跟着南迁,最终又被合并到哈军工南迁的长沙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
在如此情况下,哈工大的科研跟师资力量,还剩下多少?
601的众人,都清楚哈工大的情况。
吕奎现在的提醒,就是想告诉众人:绝大部分优秀教师跟科研骨干被划走的哈工大,现在真的能搞出如此先进的技术?
“唉!”
顾副所长叹了口气,随后对着众人说道:
“虽然哈工大的绝大部分优秀人才都被调走,这么多年这些领域他们也没少培养人才。底子还在啊。别说脉冲多普勒雷达,哪怕有能下视的雷达,对大改项目都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能提供的战机雷达,性能比国际上的差了两代以上!
连下视都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