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146 国际巨头即将进入,坑已经挖好?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卷几乎活不下去的工厂,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却发现,抛开所谓的品牌效应后,根本找不到一个能打的。

    就如同在历史上,匈奴被赶走,残存的力量到了欧洲,直接就成为了上帝之鞭!

    怎么解释?

    “杜主任,我们需要的是大规模生产建立的产能,以及对各种配套产业快速增加的需求。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能力的单位才会主动上门给我们配套,进一步压低成本……”

    谢威再一次解释了。

    “这么说来,数控系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杜国旺的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目光紧紧地盯着谢威。

    “不一样。数控系统根据精度不同,分为低中高端。咱们一开始,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肯定是不可能进入高端市场的……”

    谢威这话很不让人待见。

    即使杜国旺知道他说的是事实。

    “国际上,高精度数控机床,属于战略装备,是巴统对我们绝对禁运的……”

    “那又如何?”

    杜国旺不服气了。

    “全国都知道我们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即使我们告诉市场用户,产品跟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差不多,有人相信么?”

    谢威眉头一挑。

    杜国旺顿时沉默了。

    而一旁的王征此刻也傻眼了。

    他根本就没想到,这事情牵扯如此广,甚至都影响到数控系统了。

    “数控系统被誉为战略装备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就在于可以快速低成本地生产各种小批量、单件产品……这样的生产,主要就用于各种样品……在别的领域表现没有那么明显,军工呢?”

    “……”

    这下,杜国旺几人是彻底傻眼了。

    根本就找不到反驳谢威的说辞!

    数控系统,只是控制部分。

    加上普通的机械加工机床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国内的工业基础来源于苏联,大规模生产时候,往往都会根据所生产的产品,专门设计生产一条生产线。

    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成本会低得令人发指。

    可在进入大规模生产之前呢?

    各种单件小批量的生产,就不一样了。

    手工生产?

    效率低下,对工人技术要求高,质量还无法保证!

    那成本,根本就难以让人接受。

    “国家之所以要搞改革开放,不只是为了从国际上引进先进技术跟工艺,让我们尽快缩短跟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也是为了让我们快速降低成本……”

    谢威直接以战机的一些寻常零部件来举例。

    尤其是飞机上使用异型零部件,在没有数控机床的情况下,根本就无法保证所有加工的零部件保持一致,从而失去了互换性。

    和平典范时期,歼-8战机的零部件无法互换,就是如此。

    甚至歼-7在研制成功后,部队不愿意接收,也是在手工生产下无法保证各种零部件的精度一致而造成的。

    “国际巨头进来,跟他们比资金、比技术,咱们没法比。唯一的,就是劳动力!”

    谢威再一次强调着。

    “……”

    杜国旺跟梁红斌都没再开口。

    一直到谢威离开。

    “王征,你跟谢威接触得多,你有什么看法?”

    杜国旺问王征。

    我有个屁的看法!

    王征很想来这么一句,到现在,他都还处于懵逼状态:自己找杜国旺,不就是为了说服谢威,从校长手里要部分的经费给校企办来填补窟窿么?

    结果……

    “谢威的考虑,比我们更充分。他原本在红光机械厂做技术员,自己又开发了产品,开拓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