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繁体版
关灯
护眼
第71章 我橘青登又来救场装逼了!【4900】
加入书架 返回目录 查看书架
都的人都在这儿”,未免夸张。

    可说是“大半个京都的人都在这儿”,那倒是准确的。

    作为祇园祭的最高潮,“山鉾巡行”就是有着这样的吸引力。

    随着时间流逝,当预定的开始时间渐近,起点处的人们纷纷伸长脖颈,翘首以盼,眼巴巴地看着在街心排成长列的一辆辆山鉾。

    若用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山鉾其实就是造型别致的花车。

    百姓们设计出造型不同、大小各异的多种山鉾,寄托着不同的愿望。

    比如“螳螂山”,因车顶设有螳螂造型的御神体而得名,游行过程中,“螳螂山”的螳螂御神体会摇晃脑袋,挥舞双钳,向路人传达不畏强敌、勇敢抗争的精神。

    注·御神体:可理解为神像

    再比如“占出山”,车顶的御神体人偶右手握鱼竿、左手拿香鱼,模仿日本古代神宫皇后垂钓香鱼、占卜战事的姿态。山车胴悬上描绘着日本三景,引人入胜。

    长刀鉾、函谷鉾、太子山、保昌山……五花八门,总共三十多辆山鉾,让人目不暇接。

    按照惯例,在巡行中打头的山鉾,一定是长刀鉾。

    所谓的“长刀鉾”,顾名思义,就是在车顶处插有一把长刀的山鉾。

    它不仅是打头的山鉾,还是造型最精美、历史最悠久的山鉾。

    终于,在万众期待之下……开始巡行的时间到了!

    这一刻,人们的期待感上升至最顶点,空气中的热量骤然膨胀。

    在一束束期待目光的注视下,长刀鉾上的稚儿缓缓站起身,举起手中的刀。

    稚儿——可理解为神灵的使者。

    祇园祭上的稚儿是为了净化游行道路,以便山鉾通向神界。

    游行前,稚儿由壮汉扛上山鉾。

    除长刀鉾的稚儿由10岁男童扮演,其余山鉾的稚儿均为人偶。

    长刀鉾上的稚儿是有重大任务在身的。

    他要挥刀斩断鉾上的注连绳,象征着“打开结界”,以让山鉾能够通往神域。

    一身盛装、打扮得跟瓷娃娃似的稚儿依照事先排练好的那般,以庄敬的动作举起手中的小刀,往下一划——注连绳应声而断。

    至此,“山鉾巡行”正式开始!

    “弟兄们!拿出你们的气概!”

    长刀鉾上的音头取扯着嗓子,气势十足地呐喊一声。

    音头取——山鉾车队中的指挥人员。游行时,音头取并排站在车头上,挥舞折扇,指挥山鉾前进。

    音头取话音刚落,聚在长刀鉾周围的曳手们顿时欢声应和,随后撑开双臂,协力推动山鉾。

    曳手——不难从名字看出,这是负责拽动山鉾的人。每辆山鉾都需要40-50名曳手来拉动、牵行。

    很快,长刀鉾就像是被注入了生命,微微一晃,随后缓缓前行。

    紧接着,后方的其余山鉾亦纷纷启动,跟上长刀鉾。

    如此盛大的庆典,怎能少了音乐呢?

    伴随着音头取和曳手们的吆喝,充满节奏感的乐声传荡而出——雜子方开始奏乐了。

    雜子方——一般由8名钲手、8名笛手与2名太鼓组成,游行过程中一般会演奏30多首曲目。

    负责指挥的人、负责牵拽的人、负责转向的人、负责演奏音乐的人……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才能让这一辆辆山鉾变为“活动的画卷”。

    每当风儿吹过,便有一颗颗火星从烛灯上掉落,飞向空中,将太鼓的声音染上梦幻般的色彩。

    当这一辆辆山鉾总算动起来,当那呼号、鼓声萦绕在耳际,已难以用具体的言语去形容现场的热闹、欢腾。

    不消片刻,三十余辆山鉾全数驶上街心,排成浩浩荡荡的长队,场面好不壮观。

    山鉾移动的速度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是笨重。

    没过多久,车队顺利抵达巡行路上的第一个拐口。

    音头取喊道: >

返回目录